杜絕大學生“混文憑”現象:“十三五”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升級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教育部近日舉行教育2020“收官”系列發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等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
“‘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實現。”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十三五”以來,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高等教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在12月3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體系正在形成。
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指標也已全面完成。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十三五”規劃提出,期末千人注冊研究生數達到2人,目前已超過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今年將達到300萬人;專業學位碩士招生占比達到60%左右,目前已超過60%。“十三五”期間授予博士學位33萬人,碩士學位339萬人。
提升質量管控杜絕“混文憑”,高等教育覆蓋率擴大,高等教育的質量把控也越來越嚴。
“現在的高校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人才培養發生了格局意義的變化,要讓過去一部分學生天天打游戲、天天睡大覺、天天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們通過全面取消清考制度,讓學生的畢業關難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讓他們不僅僅是這個時代的主人,還將成長為未來發展的建設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說。
遼寧省教育廳近日印發方案,從2020年11月開始,在10所左右高校開展教考分離試點,從2021年2月底開始,在全省普通高校全面推進教考分離改革,并于2021年7月基本實現主要考試課程全覆蓋。
所謂教考分離,即教學與考試的分離,后者包括命題、監考、閱卷的全流程。在教考合一的模式下,教師往往把已有的、現成的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并在考前劃重點和指定復習范圍,大多數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來應付通過考試。
一名大學英語課教師告訴記者,教考分離可以極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試卷內容不再是課本內容了,學生僅靠臨時抱佛腳,僅僅拘泥于課本上的課文、課后練習題以及課本上的生詞已經無法取得好成績,因此學生不得不在完成課本內容的同時,主動在課下多寫、多練、多背一些課外內容。”
這個過程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殘酷”的,今年11月舉行的遼寧省深化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改革工作現場會就提出,要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大膽進行改革創新,切實做到“讓學生忙起來,讓管理嚴起來”。
研究生“混文憑”的難度也越來越高。以南京大學為例,該校整體推行了以博士資格考核為核心的彈性分流淘汰機制,6年內最多3次博士資格考核機會,不低于15%的暫緩通過率,僅2013級就分流淘汰近70名博士生。
去年10月,南京大學對206名博士研究生、98名碩士研究生督促按期答辯。此前,該校研究生院還發布消息,對環境學院一名未在最長學習年限內完成學業的2011級博士研究生下發擬予以退學處理的告知書。
7月29日,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江蘇作為唯一的省級政府代表發言交流。“我們積極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特別是推動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機制、時限終結機制和學術不端零容忍機制。”江蘇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洪流說。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
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更需要提升供給端質量,抓手有很多,比如抓專業。“專業建設是本科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我們在專業建設方面,實施了一流專業的建設工程,即我們說的‘金專’。”吳巖說。
吳巖在12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為代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正全面創新。
比如在新工科建設中,教育部已在高校布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等,以組織模式創新帶動工程教育全方位深層次變革。
“隨著新經濟、新技術和新業態的發展,工科教育應該隨之改革,從而緊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研究員李志宏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即使被認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并不如理工科那么緊密的文科,也在通過融合創新的方式,培養引領時代發展的人才。
“從Uber、滴滴開始,交通已經變成社會交通,3D打印、機器人普及以后,制造業一定是社會制造,這時候會對新文科有革命性的要求。以前人們對工業4.0的認識還停留在工業自動化的思維,我們靠工業自動化走到今天,但是我們要走向明天,必須依靠知識自動化。”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說。
“我覺得將來要有法律工程師、社會工程師,而且他們都要到生產線上去。大家不要擔心失業,這是對做社會科學的人提出的更新的需求,社會科學跟工程技術會有更好的融合。”王飛躍說。
招生向關鍵學科進一步傾斜
學科建設直接關系關鍵緊缺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瞄準“卡脖子”核心技術,“十三五”期間,教育部與工信部、國防科工局共同啟動了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核科學等核心技術緊缺博士人才自主培養專項。
在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方面,則實施了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
在應急管理學科建設方面,擬定了“應急管理”二級學科設置基本要求、博士和碩士指導性培養方案,推進20所相關學科基礎好的高校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應急管理”二級學科,開展相關試點工作。
洪大用還在12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研制《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堅持高起點設置,高標準培育,對交叉學科設置、學位授權、學位授予、質量保障提供規范化的制度安排。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的一封咨詢答復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擬于近期啟動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
今年8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結束后第二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并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集成電路專業擬設于新設的交叉學科門類下,待國務院批準后,將與交叉學科門類一起公布。
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進行探索。北京大學設置了數據科學、納米科學與技術、整合生命科學3個國家交叉學科。為了適應芯片行業發展需求,已對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2個學科進行研究論證。此外,還在積極籌建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公眾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等平臺。
學科調整的同時,研究生招考培養制度改革也在深化。洪大用介紹,“十三五”期間,研究生分類培養在加快推進。學術學位突出科教融合,加強科研系統訓練,著力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專業學位突出產教融合,加強與企業產業聯合培養,著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也已提上日程。
“實行本科生直博制度最大的好處,是縮短優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周期,直博機制下,學生獲得博士學位的時間相對于從碩士到博士的機制要短1-2年,對于學生及早就業和滿足行業人才需求都有益處。”南京大學一名物理學系教授告訴記者。
洪大用介紹,下一步,還要結合正在開展的學位授權工作,在確保質量的條件下,向中西部地區、向專業學位、向關鍵學科進一步傾斜,增加學位授權點,擴大人才培養能力。(作者王峰)
信息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教育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