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業典型
          優秀創新創業導師——邢軍
          發布時間:2022-01-08瀏覽量:6084

          一、實施背景

          青島黃海學院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地處青島西海岸新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大數據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移動應用開發、虛擬現實、電子競技管理等熱門專業,具有很好的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的基礎和前景。為更好地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2019年12月12日,青島黃海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在相關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圖1青島黃海學院與華為公司簽約現場

          圖2華為公司為我校師生舉辦的Atlas特訓營

          然而,隨著產學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在我校信息技術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和教學過程中,仍面臨著幾個突出問題:

          (一)產教融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院校具有技術優勢,應能很好地服務并滿足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但當前大部分信息技術專業教師未能將專業教研能力轉化為技術應用能力,導致只能進行常規的理論教學和典型的實踐教學,所接課題也主要是教改、決策咨詢等課題,技術應用類課題偏少,很難與地方政府、企業等達成橫向課題合作,限制了我校產學研工作發展。

          (二)在較為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尚未完善的產教融合環境下,學生缺乏項目開發經驗和應用實踐,畢業后很難快速適應專業崗位,不利于學生就業質量與薪酬水平的提升。

          (三)有一部分學生熱愛學習、勤于鉆研、渴望創新發展,但缺少教師的課外指導和專門的交流、工作平臺;其他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需要優秀的學生感染和帶動他們。

          (四)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在于專創融合,在人工智能時代,我校基于信息技術創新而產生的專創融合成功案例較少,迫切需要填補空白,為創新創業教育賦能增效。

          二、工作目標

          探索“專創融合+研究導向”的學研創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鍛造開發者型教師,培養“經驗+應用”型人才。通過自我修煉、競賽指導、產業實踐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技術研發能力,解決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通過“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方式,依托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研究中心核心學生團隊,帶動更多學生參與個性化學習、學科競賽、專創融合等活動,增加經驗,提升應用能力,助力職業發展。

          圖3在2021年青島黃海學院博士論壇做專題報告

          圖4 在2021年青島黃海學院專業培訓等活動上交流

          三、工作過程

          (一)成立與籌備期(2020年3月至10月)

          2020年3月,經學校科研服務部批準,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研究中心的工作場所受到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大力支持,但受疫情影響,直至2020年9月初才選定于知誠樓南樓320B。成立之初,研究中心僅有我和陳偉民兩位老師,工作室內僅有桌椅等簡單的辦公設施設備,后經山東省青創人才引育項目、博士啟動經費項目的支持,先后購置了戴爾臺式機電腦、一體式打印機、LED智慧屏等,并建立了專業書籍閱覽區。同時,我和陳偉民老師一同研究確定了研究中心的總體發展方向,即聚焦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實踐,依托專創融合教育,鍛造開發者型教師,培養學研創用型人才。

          圖5 研究中心獲批成立通知

          圖6 研究中心初始工作室環境


          (二)第一批學員招收(2020年11月至12月)

          2020年11月,我們啟動了研究中心第一批學員招收,經筆試、分組面試、綜合面試,從2020級人工智能專業65名本科生中錄取了7名學員。

          圖7研究中心第一批學員招收筆試現場

          圖8 研究中心第一批學員面試現場

          (三)個性化賦能與實踐(2021年1月至8月)

          第一批學員入職后,利用寒假時間,我們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研,思考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應用實踐,并將其中有價值的應用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開學后,我們針對每一位同學的特點制定了個性化學習路線,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專業能力。同時,針對學生基礎薄弱、信心不足的特點,我們開展了勵志教育,讓他們閱讀華為、百度的勵志書籍,并撰寫讀后感分享,增強信心與斗志,并邀請考研成功的2017級宋澤同學來研究中心交流考研經驗。隨后,我們將6名學員分為3組,指導他們參加了2021年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最終獲得國家三等獎1項、省一等獎1項、省三等獎1項。

          圖10 華為、百度公司的勵志書籍

          圖11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


          圖12 邀請考研成功的宋澤同學交流考研經驗

          (四)第二批學員招收(2021年6月)

          在第一批學員指導和培養的工作基礎上,為促進各專業交叉融合,我們組織了第二批學員招收,經過簡歷篩選、綜合面試,我們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經濟統計學這四個專業本科生中錄取了9名學生,加入到研究中心學員團隊。

          (五)組織機構演進及導師團隊發展(2021年7月)

          第二批學員招收結束后,研究中心已達到滿編,共16名學員,而導師團隊也發展到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經濟統計等4個教研室的9名專任教師。鑒于當前組織機構已不滿足發展需要,經研究,將研究中心劃分為1個教師部門和5個學生部門,16名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及興趣方向選擇不同部門,每個部門由相關專業教研室的教師指導,并采用企業化運營的方式進行管理。不定期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與導師團隊進行學術交流。為了營造研究中心文化氛圍,我受前幾年在新疆工作期間攀登天山的經歷啟發,設計了研究中心徽標,代表不畏艱險、勇于攀登,以此激勵學生奮勇前進。

          圖13 研究中心目前組織機構

          圖14 導師團隊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徐九韻教授交流物聯網技術

          圖15 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研究中心徽標

          (六)制定年度成果目標,使能專創融合(2021年7月)

          基于OBE(目標成果導向)教育,為了讓各學員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提升工作效率,便于年度績效考核排名,我們為每個部門量身制定了年度成果目標,讓學員圍繞這個目標開展專業學習、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工作。同時,我們加強與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溝通交流,師生共同學習研究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經驗,開展專創融合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支持和推動下,研究中心與中科院姜吉發博士達成合作共建意向,掛牌了“中科院姜吉發博士人工智能中心”。

          圖16 中科院姜吉發博士人工智能中心掛牌

          (七)加強帶動示范效應(2021年8月)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讓更多的同學能夠從研究中心這個師生同創平臺獲益,我與百度公司協商,并通過兩輪面試,申請青島黃海學院加入百度高校飛槳領航團序列,并從研究中心選拔了1名學生擔任團長,在校內組織開展人工智能相關活動,百度公司在技術、物料、產品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2020級人工智能專業本科生及其他專業部分學生已加入青島黃海學院領航團交流群。


          圖17 百度飛槳官網上發布的青島黃海學院飛槳領航團團長名單

          同時,為了加強研究中心學員團隊的實力,吸引更多同學參加研究中心組織的各項活動,基于導師團隊的學業指導學生群體,將這些學生根據專業和興趣分配至研究中心各部門,并由每位研究中心學員擔任學業指導組長,配合學業導師帶領本組學生參與集體學習、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活動。

          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希望通過研究中心這個師生同創平臺,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提升整體專業能力,達到“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效果。

          四、條件保障

          研究中心目前由邢軍、周瑞濤兩位老師總體負責,和其他7位老師分別指導6個部門的工作,每個學生部門由1名學生擔任負責人,按照指導教師要求督促本部門學生開展相關工作。

          采用年度績效考核與選拔制度。在編學員的工作周期為1學年,每個學年末根據年度成果目標完成情況、各類成果等情況進行績效考核。同時在校內重新組織學員招收,從所有報名學員中按照績效考核標準進行排名,錄取排名前16名的學生作為研究中心新一學年學員團隊。

          考慮到新生基礎和大四學生考研、實習、找工作的情況,研究中心學員僅從即將進入大二、大三的學生中選拔。

          在研究中心運營經費支持方面,目前主要來源是指導教師承擔或參與的各類課題,用于指導教師參加培訓、會議,專業書籍、開發設備等的購置。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在基礎設施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如教師工作室中的桌椅、掛式空調和電源走線,學生工作室的立式空調等。

          圖18 研究中心現有的華為、百度AI開發設備或開發板

          研究中心的工作場所也從初始的學生工作室擴展到教師工作室+學生工作室。

          圖19研究中心教師工作室

          五、實施成效

          (一)學生業績

          2020級人工智能本科生劉梓州與徐云鵬、王藝華與王澤宇、徐榕澤與紀佳彤分獲2021年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國家三等獎、省一等獎、省三等獎,薛彤獲第八屆“大唐杯”全國大學生移動通信5G技術大賽省賽二等獎、2021年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網絡挑戰賽國家三等獎,陳大睿獲得正大杯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總決賽三等獎,陸佩棋獲得2020年MathorCup高校數學建模挑戰賽國家二等獎、第八屆“大唐杯”全國大學生移動通信5G技術大賽省賽二等獎,羅長應獲得2020年MathorCup高校數學建模挑戰賽國家一等獎、2021年“絲路杯”全國數獨大賽暨“一帶一路”高校數獨聯盟錦標賽國家二等獎、2021年數維杯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三等獎、2021年第十八屆五一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2021年中青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三等獎。

          (二)教師業績

          邢軍老師獲得2021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青年教師授課競賽華東區三等獎,獲批2021年青島黃海學院創新創業專項課題研究項目1項,申報2021年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1項,申報教育部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項,發表EI檢索學術論文3篇、國內期刊學術論文1篇,參與校級在線課程建設1門。作為第二指導教師指導“愛莫斯智慧養殖平臺”項目團隊獲第七屆山東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

          周瑞濤老師獲批2020年教育部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項,發表EI檢索學術論文3篇,參與校級在線課程建設1門。

          李翠老師獲批2020年教育部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項,發表EI檢索學術論文2篇、國內期刊學術論文2篇,獲2020年全國高校計算機教學能力大賽國家二等獎、2021年學校教師講課比賽教學能手。

          邵倩倩老師發表EI檢索學術論文1篇。

          王曉輝老師獲2020年全國高校計算機教學能力大賽國家二等獎、2021年學校教師講課比賽教學能手,負責在線課程建設1門。

          姜永春老師獲批市廳級科研課題2項,發表SCI檢索學術論文1篇、國內期刊學術論文1篇,獲2021年學校教師講課比賽教學標兵,負責校級一流課程建設2門、在線課程建設1門,參與校級在線課程建設5門。

          張春梅老師獲山東省科研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項,發表EI檢索學術論文1篇。

          張光芬老師主持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2項、參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4項,獲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獲學校信息化教學比賽一等獎。

          青島黃海學院飛槳領航團目前已有校內76名師生參與,學習創新帶動活動已帶動大數據學院學業導師所屬約120余名學生參與。

          六、思考與體會

          最初,我僅僅只是基于對人工智能教學與科研的熱愛,創立了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研究中心,希望能與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開展課程教改和科研合作。隨著入駐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通過與創新創業教研室老師們的交流,我發現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必須突出專創融合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產教融合,提升更多學生的專業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就業質量。鑒于此,我迅速調整研究中心的建設思路,開始招收學員,組建導師團隊,進行組織機構演進,師生合作共同探索“專創融合+研究導向”的學研創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

          人工智能是一個交叉融合的專業領域,可以融入千行百業,所以從第二批學員招收開始貫徹這一思想,從大數據學院四個本科專業中招收學生,將來希望能拓展到全校范圍,把研究中心建設成為一個校級交叉融合創新創業平臺。

          對于今后的規劃與展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一)研究中心在編學員和外圍學生團隊主要通過個性化學習、學科競賽等提升專業能力,同時積累競賽獎項、專利、論文、行業解決方案等,為專創融合打下基礎。

          (二)加強與高水平院校、優秀企業相關專業領域的合作交流,提升導師團隊實力,建立“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協同發展機制,持續吸納熱愛教學與科研、熱衷專創融合的教師加入。

          (三)在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注冊信息技術企業,申報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小創新企業,與創新創業教研室合作,基于研究中心導師團隊和學生團隊,爭取橫向課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創造經濟效益。

          (四)考慮到大一新生基礎不足,大四學生面臨考研、實習、就業等工作,研究中心采用滾動式學員招收制度,每學年只招收即將步入大二、大三的學生,并通過成果導向的績效考核方式,使得研究中心有進有出,保持活力。

          仰望星空,感謝生活在人工智能時代,有諸多機會和方向擺在我的面前,可以讓我追求理想,我愿與師生們一道,使能專創融合,共赴星辰大海。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