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施背景
數字媒體藝術是基于新媒體的藝術,在現代信息的作用下已被滲透到各個信息服務領域中。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跨界”和“融合”的鮮明特征。它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傳播學、電影學、設計學和藝術學等在內的多個學科體系支撐。在此背景下,市場對數字媒體設計人才展現出迫切需求的同時也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一:“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工作環境
數字媒體藝術類課程由于具有實訓實踐性強等特點,對學生實訓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學生要完成較高質量的項目作品,一般需要涵蓋相關內容的前期學習理解、具體設計制作及后期改進完善等步驟,是一個不斷學習、修改、完善的循環上升過程,需要學習者付出較多的心力和時間。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教學內容過多而時間有限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只能完成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講解,學生的大部分作品沒有時間在課堂完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以及作品的后期反饋與修改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迫切需要先進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習實效。
在此背景下,2017年青島黃海學院藝術學院組建了“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作為數字媒體藝術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將教學、實訓、科研、競賽有機整合,實現職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由不同專業年輕骨干教師和學生組成,以交互藝術、新媒體藝術設計、數字文創為教學方向,結合現代最新媒體技術和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通過服務于社會的實踐項目,讓學生了解現代最新媒體技術及設計制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培養學生的考慮問題的全面性、分析問題的整體性、解決問題的綜合性等許多素質。
二、工作目標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市場人才的競爭也變得日趨激烈,高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和用工企業的需求,要想和市場對接,滿足行業的人才需求,培養素質高、專業能力強 的高職學生,就必須對該專業現有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
“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定位于教學平臺。通過與專業機構、企事業單位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際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學會設計方法。以點帶面,將具體項目和社會課題帶入工作室,通過項目制作與研發,培養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藝術創新和技術能力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真正促進了綜合性藝術設計“雙創”人才的培養。
三、 工作過程
工作室的學生是根據學生意愿從不同專業中擇優選拔而來,他們對數字媒體課程具有非常飽滿的學習熱情,傳統的規模化教學整齊劃一,已經不能滿足以學習者為中心、自定步調、自主學習的個性化需求,需要一種適應學生需要的新型教學模式來驅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進程。
圖二: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學校自身多學科資源優勢,以數字媒體藝術教學和實踐功能需求構建跨學科、跨專業融合的課題研究和競賽合作平臺。效仿歐美藝術院校的“工作坊”模式,組建由指導老師和多個相關專業學生構成的組織或團體,共同圍繞課題或競賽項目討論、發表分享等協作方式進行參與、體驗與互動。
通過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形式,灌以跨學科知識內容線上線下融合施教,加強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和豐富知識獲取路徑,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新跨學科融合課堂知識建設。在課程內容上消除文、理、工的學科專業壁壘,實施專業交叉教學培養,將商科和工科的思維模式引入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如產品設計課程納入管理與市場營銷等相關的知識課程,融入線上網絡營銷和線下實戰模擬等互動環節;數字媒體裝置藝術課程增添機械設計原理、材料學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等課程,帶領學生進入跨學科實驗室進行實操訓練等。通過創新跨學科融合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引導學生運用藝術設計專業知識、不同學科的思維、適當的方法,分析并解決各種設計問題。
四. 條件保障
(1)工作室為學生提供了科研條件
“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現位于6-214室,配備了滿足學生參與科研、從事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各種儀器設備。為了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學院組織了多種學習小組,并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查閱學習資料,自己設計和選材,完成實驗內容,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大大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這些教學方式的改革,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其綜合素質,還豐富了實踐內容,完善了實踐課程體系。
(2)導師制為學生的科研創作提供了師資保障
除了常規性的實踐教學環節和實踐課程外,增加項目實踐小組的建設,采用興趣小組的方法來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大力支持學生組建學生技術項目小組,并為每個小組配備指導老師。指導教師從全方位的保證實踐活動高質量、高效率的開展。引導學生項目實踐小組與專業技能認證模式相結合,加強職業資格認證和學歷教育的結合,學生在參與項目實踐的同時,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各類相關技術比賽及資格認證考試,這樣學生既可以獲得學歷證書,也可以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以此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就業競爭力。項目實踐小組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影像制作小組: 參加該項目小組的成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后,具備相當的影像制作的能力后,可以鼓勵其承接影像制作以及參加各類比賽活動,增加實踐的機會。
圖三:“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影像制作小組編輯視頻
②動畫制作項目小組:該項目小組的主要學習內容是Flash二維動畫的制作和設計。小組成員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自主制訂個人學習計劃,與小組其他成員共同學習;老師定期或者不定期到活動場地對小組進行相關的輔導和答疑,幫助學生解決作品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點。規范學生的操作行為,培養其學習興趣,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指導,提高其設計制作的水平。指導老師也可以定期為小組成員舉辦相關的專題講座,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其學習視野、提高藝術素養。
圖四:導師輔導動畫制作項目小組
③平面數字交互類項目小組:對多媒體電子作品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參加該項目小組,它主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軟、硬件設施的配備,以及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學生在該項目小組通過學習相關的制作軟件,互相交流學習經驗。鼓勵學生參加高水平、高層次的多媒體制作大賽,將相關的多媒體認證考試也納入項目實踐的內容,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發揮創意,體驗成就感。
圖五:“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軟件教程
(3)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專業賽事
參加各種專業競賽是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系部老師們為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根據專業的特點,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各類專業賽事,如大學生廣告大賽、3D大賽、米蘭設計周等。學院以各種競賽和科技實踐活動為平臺,鼓勵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參加項目策劃、立項和實施的全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和創業打下牢固的基礎,實現“以賽促學,以成果促創業”的目的。
(4)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
學院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到企業實踐的機會,使其提高了理論素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滿足了社會行業對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
(5)考核評價
“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考核評價,從課程學習方式考慮,包含一下幾個方面內容:大學生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服務、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發表科研論文、參與教師科研活動、考取各類證書、榮譽稱號。
考核項目
|
考核內容
|
滿分
|
學風建設
|
根據學校校風校紀的相關要求執行。有一項校風校紀違紀現象的,直接判本學年考核0分。
|
-
|
大學生學科競賽
|
根據青島黃海學院大學生學科競賽組織與管理辦法(修訂),數媒創意工作坊正式學員以每自然年計算,必須積極參加大學生學科競賽A類、B類、C類賽事。
|
A類學科競賽
|
國家級一等獎+10
|
30
|
國家級二等獎+8
|
國家級三等獎+5
|
省部級一等獎+8
|
省部級二等獎+5
|
省部級三等獎+3
|
B類學科競賽
|
省部級一等獎+8
|
省部級二等獎+5
|
省部級三等獎+3
|
C類學科競賽
|
國家級一等獎+3
|
國家級二等獎+2
|
國家級三等獎+1
|
其他
|
每項+1
|
社會實踐服務
|
鼓勵數媒創意工作坊成員在校內承接設計工作,以數媒工作坊或個人名義展開設計實踐工作,每項服務內容以合同或相關材料為參考依據。
|
項目引薦每項+5
|
30
|
項目實踐每項+3
|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
根據《青島黃海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細則》文件精神,數媒創意工作坊正式學員以每自然年計算,必須積極參與申報并成功獲批。
|
獲批項目主持人+5
|
10
|
獲批項目組成員+2
|
發表科研論文
|
鼓勵數媒創意工作坊成員通過相關項目發表科研論文。
|
每篇+3
|
5
|
參與教師科研活動
|
鼓勵數媒創意工作坊成員積極參與教師各類科研活動。
|
每項+2
|
5
|
考取各類證書
|
數媒創意工作坊成員積極參與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普通話等級測試等考證任務。
|
每項證書+3
|
10
|
榮譽稱號
|
數媒創意工作坊成員積極各個級別的活動,并獲取相關榮譽稱號。
|
國家級榮譽稱號+5
|
10
|
省級榮譽稱號+4
|
市/區級榮譽稱號+3
|
校級榮譽稱號+2
|
院級榮譽稱號+1
|
圖六:“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學院結業儀式
五. 實施成效
“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自2017年組建以來,工作室成員們先后主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3項、“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立項1項、省級立項2項、校級立項1項,參與由工作室導師主持的市廳及科研項目5項并以第一作者在專業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篇。
在A類學科競賽方面工作室成員先后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榮獲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8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藍橋杯全國高校視覺藝術設計賽”國家級三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國家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全國3D大賽15周年精英聯賽”國家級三等獎1項,省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國家級三等獎5項,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16項。
圖七:“數字媒體博士工作室”成員學科競賽部分獲獎成果
六. 思考與體會
(1)工作室培養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感
職業感是我國當代人民所欠缺的要素,很多高校大學生從學校進入到職場后有很多缺點: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呈現自卑感。我們利用“工作室”制,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處于工作環境之中,在學生學習完專業知識之后能夠和同學一起進行交流,針對假設的一些學習任務進行解決,如此,學生不僅能夠迸發出一些靈感,而且能夠在這種情勢之下,提前感受到工作任務的嚴肅,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定向學習,而且能夠使學生能夠早一點熟知工作要求,完成教學的終極目標,將培養知識學生目標轉變為培養知識職業人。
(2)實踐性教學能夠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
在教學過程之中大范圍地使用實踐性教學,這樣能夠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真正學會整合多方面的學習知識,這樣能夠非常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學歷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學生的融會貫通能力是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因為必須要有一定的融會貫通能力,才能良好地進行后續的學習,而實踐性教學是提升融會貫通能力的良好方法,因此,使用實踐性教學是一種目前社會迫不及待的一種教學要求,也是我們作為教師可以選擇的一種教學良策。
(3)使學生學習到外延性知識
數字媒體藝術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知識很強的學科,在這一門學科之中,學生不僅要學會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有別的知識進行學科填充,這樣才能夠全面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字媒體藝術學科的專業性人才。利用“工作室”制進行教學,這樣能夠在實踐性教學的過程之中融入進很多別的學科的知識,而且由學生之間的探討會滋生很多新的問題,學生們對產生的新問題進行討論,不同的思維碰撞,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知識儲備,這樣能夠使學生在“工作坊”制學習之中順其自然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學習到其他學生的思維,所以能夠從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外延知識的增加能夠使學生的數字媒體藝術學科有較大的提升,也能夠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
撰寫:姜穎道 初審:宋增麗 終審:譚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