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邦老師,副教授,青島西海新區優秀青年人才,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庫專家,國家高級技師。基于學校學業+產業+創業“三業融合“工作需要,個人主要負責專創融合成果提煉、產教融合項目落地、以賽促創實效提升、《創業基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和相關實踐項目提報等工作內容,并指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等。近年來,個人主要撰寫了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山東省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青島市青年文明號等近10個項目材料,均已授牌或得到相關認定,學校獲得山東省人社廳和財政廳獎補資金300余萬元,有效推介了學校產教融合、思創融通、科創融教等落地和西海岸新區“三業融合”教育實踐成效。
工作中,于振邦老師堅持“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逐漸消化和吸收了學校創建25年來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客品質,全身心投入到師生同創、專創融合等實踐中,錨定青島市“創業型”城市建設和本校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不斷發揚“四文化”融合育人特色,基于學院+產業園“院園合一”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深度踐行學業+產業+創業“三業融合”育人戰略,為進一步打造“四三二一”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升級版竭盡所能。近年來,個人根據領導工作安排,全力做好校、政、行、企“四方聯動”,配合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學院搭建了“學校主體、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網上創業“三大創客平臺”,并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和成果孵化“兩位一體”的教學體系與一條龍式創業孵化鏈條,為學校工作室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付出了努力。
目前,在學校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本部門教師員工的積極配合下,已與全校“雙師雙能型”師資團隊一道,竭誠服務于50余家“師生同創”工作室建設,并有效吸納學校資源,參與到校企共建直播電商產業學院、跨境電商產業學院等實踐工作,為創新創業者筑建樂園,以有效帶動就業并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為建立學業、產業、創業、就業循環銜接的產教融合生態系統賦能增效。
在具體過程中,于振邦老師認真總結融合學業、產業、創業育人模式的實踐心得,提煉出核心觀點,并結合實際不斷升華認知,共完成學術著作5部,先后由九州出版社、延邊大學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并在知網期刊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和參與省級教改課題3項,榮獲省級教學、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
圖1 圍繞專創融合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等出版著作5部、發表論文10余篇
一、以“專創融合”為抓手增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效
為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于振邦老師緊密跟進學校內涵發展、融合發展和創新發展的步伐,基于學院+產業園“院園合一”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緊密配合學院工作安排,深入契合團隊發展規劃,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并以“專創融合”為抓手,以工作室為載體,構建應用型專業集群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推進校企共建產業為體、文化為魂、教育為本的“雙創”教育及實踐平臺,為進一步打造專創融合生態圈做好“鋪路架橋”工作。
2020年10月,基于在全校推廣“專創融合”工作的實踐成效,提煉特色亮點,深挖內核精髓,撰寫《以專創融合為抓手實現“應用型”高校轉型——以青島跨境電商專業群建設為例》案例材料,參展教育部第七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受到了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引用和點贊,極大提升了西海岸新區和青島市產教融合實踐知名度。平臺在線點擊率達到了557萬人次,輻射影響極大。

圖2 2020年10月,撰寫“以專創融合為抓手促進應用型轉型”案例參展教育部第七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受到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點贊
個人在成功參與申報國家級眾創空間、山東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山東省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山東省中華職教社創新創業學院、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培育“海鷗行動”集訓基地、青島市優秀服務外包機構等項目的基礎上,及時反思教學心得,適時總結施教體會,2020年組建團隊主持申報山東省省級本科教學改革課題《基于工作室的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M2020142)并獲得立項,不斷夯實“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基礎,形成了廣泛的輻射帶動效用,于2020年5月撰寫“院園合一的協同機制——青島黃海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入選教育部首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優秀案例集,現已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并獲得證書(編號:2021SXJD01018)。

圖3 撰寫案例入選教育部實訓基地優秀案例集并獲證書,事跡受到青島日報報道
二、以“思創融通”為支撐夯實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根基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做好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式構建、接續性增強、內涵型提升和集群化落地等工作,是不斷增強創新創業人才卓越品質的必由之路。在具體的實踐摸索過程中,于振邦老師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意識,將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實踐融匯貫通,使有志于創新發展的學生創新有方向、創業有內涵、創意得實效,為夯實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根基提供內涵型、接續式服務。2020年5月,個人高度提煉學校“四文化”融合育人特色亮點,撰寫了《青島黃海學院:四文化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刊發于《人民政協報》。2021年,個人有效借鑒了2021年山東省普通本科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國際市場營銷》的經驗,基于校級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省級一流課程的建設成效,多方共建、共享了以國學基礎文化內涵為根基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三個專業特色資源,并堅持以課程思政、OBE成果導向等為改革創新點,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具體環節,凸顯了學校廣視角、多渠道、高融合、強效用地推動課堂教學實踐特色,并于3月份出版了學術著作《大學英漢雙語國學基礎教育行知筆談》,繼續探索、熔煉創新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路徑及其綜合實效,以便為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創業潛質和創新創造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堅實和有力支撐。
圖4 個人基于“四個自信”,探索創新創業“儒魂商才”素養提升實踐路徑
三、以“科創融教”為手段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
科技創新、網上創業和文化創意密不可分,堅持以科創融教為手段,將科學技術、創新文化融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全過程,是科學遵從教育可持續發展規律和有效打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生態圈的實效性和可行性做法。在工作實踐中,于振邦老師不斷努力,積極融入部門整體工作規劃,配合學校各部門理實一體、知行合一地做好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大學科技園、數字經濟創新創業園和青島影視產業園等“一地、兩翼、三園區”的綜合建設工作,并配合同事積極引入科技創新型企業入駐,著力培育具有較強科技創新意識的創新創業人才。近年來,學校涌現出常鴻飛、李彩云、韓青峰等一大批創業學生典型,也培育出了獲得室內設計行業“奧斯卡”獎項的高金粱,全國操作技術能手、齊魯首席技師苗立岐,“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張保才和“山東省大學生自強之星”隋煥斌等創業帶動就業的典型。其中,現為青島東方惠誠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電子工程師的宋培璞,自榮獲“建行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銀獎之后,自主研發了GSP、GMP認證專用溫濕度報警記錄儀、工業用溫濕度報警記錄電子看板、農業大棚自動控制系統等數十種產品,已帶動十幾位學弟學妹就業。
科創融教是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的助推器,以之為手段構建雙創人才培育體系是促進“專創融合”落地的實踐動能和得以長效發展的思維方式。2021年5月21日,個人基于全校雙創實踐成效,主要撰寫和完善了學校創新創業成果申報材料,在第56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HEEC)“獻禮建黨100周年——全國高校創新創業創業成果展”中展出,并依此積極配合團隊,深入實施“專創融合項目走出去”戰略,聯合智能制造學院對外展出和推介了學校“高精度、全場景”醫用冷鏈溯源檢測系統,關注者云集,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圖5 配合部門撰寫申報材料,入選第56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HEEC)“獻禮建黨100周年——全國高校創新創業創業成果展”
四、以“產業學院”為依托孵化“敢闖會創”實戰人才
于振邦老師緊跟學校興建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步伐,并以之為依托做好本職工作,本著外聯內引和精益求精原則,力主在資源整合、課程共建、師資打造和園區規劃等方面實現提質、增效和培優。2021年6月,學校揭牌成立服務貿易、直播電商等8大產業學院,構筑產教融合新生態,也激勵著自己務必適應地方產業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基于全方位、全過程、深融合的“院園合一”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增強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敢闖會創”實踐成效。個人深入挖掘、凝練了工作室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效和跨境電商輻射影響,撰寫提報教育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院園合一”機制下基于工作室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1份,并“賽教一體”地解決教育成果轉化率低和高層次大賽獲獎面窄的問題,全力協助部門老師做好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等工作,成效明顯。2021年,學生參加“互聯網+”大賽共獲省賽金獎1項、銀獎16項和銅獎15項的好成績;“國創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立項達到40項。
五、結語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創新創業教育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永遠“在路上”,它們都需要大力提升人才整體素養與核心競爭力。目前,“專創融合”已基于學業+產業+創業“三業融合”育人戰略成為其有力抓手,而“思創融通”則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涵支撐,二者借助于“科創融教”有力手段,為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提供了可靠保障。于振邦老師基于工作體會,在親歷實感中認識到著力發揮學院+產業園“院園合一”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統領作用,有利于實現校企深度合作,且能夠保持自身特色將科學發展觀自然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全過程,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提升其創造能力,也更便于他們實現自主創業和高質量就業,“闖出一片天地、創出美好未來”,更好地助力青島本地及更廣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