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非遺文化成必修課,產學研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6-14瀏覽量:1593

          把非遺傳承人請到課堂上,為學生們親手傳授扎染、傳統皮具、民俗布偶等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推出課程《指尖上的非遺——中國傳統手工藝鑒賞》,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開設專業必修課;與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及十余個非遺工坊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共同致力于非遺文化傳承和手藝產品開發……


          近年來,青島黃海學院藝術學院秉持學校“四文化”融合育人辦學理念,突出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特色,緊緊圍繞學校“一院一品”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部署,把非遺文化傳播、非遺技藝傳授、非遺精神傳承作為增強文化自信、助力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著力發揮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聚焦文化育人實效,打造線上精品課程

          傳承非遺文化,要用好課程主渠道。經過精心組織和籌備,學院于2021年8月推出課程《指尖上的非遺——中國傳統手工藝鑒賞》,課程以知識普及、興趣培養、技藝傳授為核心內容,面向該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開設專業必修課,同時通過超星、學習通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面向全國學生選修。

          授課導師團隊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楊洛書,青島市手工藝協會會長、著名民俗文化研究學者魯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島剪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管茹等十余名傳承人、手工藝人和學院教師組成。

          我國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鄉村,非遺傳承與鄉村有著天然聯系,該課程所選的首批16個非遺項目同樣為源自鄉村的手工技藝。“課程推出后得到良好反響,目前線上課程瀏覽量已達70余萬,選課學生超過1200人,其中校外選課學生529人,涵蓋包括青海大學、山西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在內的23所全國各類高校。”該院藝術設計教研室主任徐海霞說。上線近一年,目前課程已獲批2021年度山東省繼續教育數字化共享精品課程、2022年度校級一流課程。相關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探索研究”獲山東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大研究項目立項。

          聚焦工匠精神培養,擦亮文化自信底色

          傳承非遺文化,要讓學生感悟千年傳統技藝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非遺活態傳承的特性決定了教學必須要突破傳統文化知識傳授模式,將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核心內容。該院成立了非遺研究中心,建起非遺工作室,把非遺傳承人請到課堂上,為學生們親手傳授扎染、傳統皮具、民俗布偶等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同時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揮非遺社團、非遺工坊的作用,把非遺學習由第一課堂延伸至第二課堂,讓非遺學習成為“沉浸式”的立體化實踐。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扎染”實踐課上,看似簡單的手藝品,要制作出滿意的圖案、樣式,卻需經過精心設計和復雜工藝過程,通過刻苦鉆研、心手合一,最后才能制作出獨一無二、韻味別致、如畫卷般的扎染產品。而這種在潛移默化中所感受到的工匠精神也錘煉、打磨了學生們事爭一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格。“非遺手工課讓我受益匪淺,跟著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在學會制作手工藝品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智慧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門課不僅傳授給我們實踐技能,更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平臺。”2021級視覺傳達設計二班的李嘉仡同學說。

          聚焦文化傳承創新,繪就助力鄉村畫卷

          非遺文化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學院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針對性訓練提高學生對傳統技藝的感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將原創意識與創新思維融入其中,賦予技藝新的內涵,使傳統技藝不斷迸發新的活力。“隨著同學們技藝水平的不斷嫻熟,教師會注重引導學生把作品制作過程當作與文化的深度交流過程,體驗手造之道、感受匠心之美,在內心產生共鳴和認同感的同時,把創意創新等個性化表達融入作品,使傳統作品不斷煥發新生機。”徐海霞說。

          傳承創新還體現在對鄉村非遺產業的培育和帶動上,學院與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及十余個非遺工坊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在學院設立研究體驗基地,雙方在師資共享、技藝培訓、作品展覽、產品推廣等方面達成合作關系,共同致力于非遺文化傳承和手藝產品開發。學院利用師資和實訓資源,與各非遺工坊開展合作,挖掘代表性傳承人的品牌資源,拓展手工產品銷售渠道,以產學研結合新模式,探索非遺產業發展新路徑。

          學院積極開展“送教下鄉”“送藝下鄉”活動,定期舉辦技藝研學、科普宣講和手工體驗活動。與新區六汪鎮等鎮街共建鄉村手藝工坊,舉辦面向農村婦女的手工技能培訓,幫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就業渠道。與位于毛家山的齊魯之間生活村進行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創市集活動,以“非遺+旅游”模式推動傳統技藝與鄉村旅游的深度交融。通過積極探索,一幅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鋪展開來。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