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無極限,青春正當燃。6月6日上午,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學生聯合會主辦,煙臺大學和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第十四屆建設銀行“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在煙臺落下帷幕。
經過激烈角逐,本屆競賽最終產生金獎154項、銀獎251項、銅獎597項。其中,我校共有4支隊伍參賽,3支隊伍入圍終審決賽,最終榮獲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1項。其中, “《魯’戲’有約》數字孿生技術開拓皮影戲新局面“團隊榮獲金獎;“套果興農:基于壞果識別技術的水果分揀與包裝一體化設備”團隊、 “黔染齊魯——打造黔地蠟染和齊魯非遺融合發展新業態”團隊榮獲銀獎。
讓我們一起直擊青島黃海學院三支獲省金獎、銀獎團隊的風采吧
《魯’戲’有約》數字孿生技術開拓皮影戲新局面
團隊成員:孫卓如、李志軒、李亞起、趙碩、杜蕙彤、鞏欣悅(清華大學)、安霖萱(武漢大學)、史趙瀟瀚(西北工業大學)、張嘉僖(廣東財經大學)、范鳴真(濰坊學院)
指導老師:葉輝、孫兆忠、張晉瑋
項目簡介:魯戲有約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建構皮影內容孵化、產品劇目開發、虛擬現實展示的綜合性平臺。主要功能為數字文創設計銷售、虛擬展館游覽、創新劇目開發,輔助功能為NFT皮影收藏、戲曲社群搭建、皮影交互與VR拓展。將藝術與科技跨領域融合的設計產物,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藝術的創新性設計,并且該項目方案得到了國家級傳承人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清華大學院方的平臺支持,同大量互聯網企業在對接當中,后期可以繼續深化,同時已經同皮影藝術的省級傳承人進行聯名皮影創作與新媒體運營推廣的合作。 針對皮影藝術在當今社會中的傳承人老齡化、后備力量不足、傳統商演模式陳舊、皮影制造技藝的消逝、皮影紋樣保存與傳承等多方面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建立數字化皮影紋樣數據庫、交互式皮影裝置藝術、建構皮影商業性網站平臺、皮影文創衍生等一系列形式。并且通過方案與前期分析的過程中梳理了文創產品設計與非遺保護的案例,在數字化傳承與新媒體推廣方面,也梳理了眾多行業學者專家的意見和相關商業案例的情況,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之上,推陳出新。
套果興農-基于壞果識別技術的水果分揀與包裝一體化設備
團隊成員:王相杰、劉福祿、郝永旺、王梨銘、孟超凡、 李靖涵、王興達、王雨婷、李松濤、張海涵
指導老師:王大志、劉紀新、周淑芳
項目簡介:近年來水果的商品化逐步擴大,但由于普通水果自身品質的特殊性,公路運輸使得水果的損耗率常年居高不下,顛簸、碰撞、擠壓,每年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水果損耗率可達到10%。以山東煙臺為例,當地每名蘋果分揀工人的工資在每天170元左右,每天的分揀數量在2600個左右,并且人工出錯率在5%左右,一個月進一名工人開支就在5000元,經過調研走訪煙臺市近百家蘋果供銷社,每個供銷社單分揀工人就有20名左右,一個月的人工開支在10萬元左右。經過項目團隊的的改進和優化,本項目在水果分級、套網方面均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精準度,識別精度達到了98.2%,同時搭配定量裁剪機構可實現精準定量包裝,從而解決了因為水果發泡網規格的問題存在的大網套小果的情況產生,本項目效率可代替多名人工,效率優勢明顯。
黔染齊魯——打造黔地蠟染和齊魯非遺融合發展新業態
團隊成員:李若冰 陳鵬宇 張詩典 孟爽 王津超 湯瑾瑜 孫潤卿 丁腕月 李增濤(青島理工大學)鄧甜甜(貴州師范學院)
指導老師: 劉燕 張龍潔 于超
項目簡介:齊魯與黔地學子攜手,針對蠟染設計缺乏創新性、推廣缺乏體驗性、產品缺乏實用性等痛點問題,采用三種創新策略將黔地蠟染與齊魯非遺融合出新。一是將黔地蠟染和齊魯地區(黃河流域)豐富多樣的非遺資源融合出新,與濱州魯繡、濰坊紙鳶等相結合;二是廣泛開展研學活動增強蠟染推的體驗性、積極參與百萬大學生進社區社會實踐活動助力蠟染走進千家萬戶、成立留學生蠟染社團助推蠟染國際傳播與交流;三是利用文創產品代加工及售賣對口幫扶帶動黔地就業和文旅增收。項目黔地蠟染和齊魯非遺融合發展新模式獲得了山東教育衛視等媒體報道,為紙鳶等黃河流域(齊魯地區)非遺復興提供了示范性借鑒思路。
文章來源:校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