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陜西省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共青團陜西省委
二、賽事安排
1. 賽事分組。立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設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文化創意和區域交流合作、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等5個組別。
2. 競賽對象。面向普通高校學生和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競賽評選。
3. 賽程安排。設校級初賽、省級復賽和全國決賽。
校級初賽。由參賽高校組織,廣泛發動學生參與,擇優遴選項目參加省級復賽。
省級復賽。由各省級團委牽頭組織,按照分配名額,經由省級復賽評審委員會評審,擇優推報進入全國決賽的項目,在賽事官方平臺完成項目推報程序。
全國決賽。全國共有約1900個項目進入全國決賽。其中,1300個項目由各省級團委牽頭組織,擇優推薦;300個項目為獎勵性名額,用于激勵在賽事組織、活動參與等方面表現突出的高校;300個項目為政策性名額,面向在上屆競賽中未推報項目入圍全國決賽的高校分配。每所高校最多可通過獎勵性名額和政策性名額分別推報1個在本屆省級復賽中獲得金獎或銀獎的項目。政策性名額適度向西部、東北地區傾斜。
4. 獎項設置。競賽設項目金獎、銀獎、銅獎,由全國組委會組織專家進行評定。設學校集體獎(挑戰杯、優勝杯),按所推報項目獲獎名次賦分,核算團體總分后評定,如遇團體總分相同情況,則同時授予團體總分相同學校相應獎項。綜合組織動員、活動參與、競賽獲獎等情況,對表現優秀的部分省份、學校、組織者予以通報表揚。
5. 競賽平臺。競賽統一開發集參賽報名、活動開展、項目評審、展示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賽事官方平臺,各省份、各高校可同步依托該平臺舉辦省賽、校賽。相關資訊將通過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創青春”發布。(掃描文末二維碼或或通過創青春公眾號菜單欄【活動參與】-【第十四屆挑戰杯】鏈接進入報名通道)
三、配套活動安排
為進一步增強競賽的群眾性、交流性、實踐性,賽事期間將舉辦系列配套活動。
1. “一帶一路”國際邀請賽。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論述為指引,依托“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創業項目展示交流為載體,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共同參與活動,講好中國青年創業故事,搭建青年就業創業領域的國際交流平臺。2. “秦創原”創新挑戰賽。結合承辦地發展戰略,以挑戰賽形式進行項目融資對接,通過配套資金和政策吸引創業項目實際落地,努力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四、工作要求
1. 聚焦主責主業,服務“國之大者”。各地、各高校要將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心任務的鮮明導向貫穿始終,將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放在首位,注重通過辦賽引導大學生認識、了解和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爭當排頭兵、生力軍。
2. 突出育人功能,強調學生培養。各地、各高校要準確把握競賽初衷,切實將競賽作為引領帶動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的重要載體,注重考察學生了解社會現狀、關注社會民生、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能力和水平,加強對學生的創業輔導和能力培育。
3. 彰顯辦賽實效,做好“后半篇文章”。各地、各高校要充分激發賽事的平臺優勢,用好當地各類科技園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資源,不斷完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激勵機制,分領域加強對青年優秀人才、優質項目的精細化指導幫扶,持續為青年成長成才賦能,推動優質項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 持續擴大影響,擦亮賽事品牌。各地、各高校要持續發掘品牌內涵,延伸賽事服務內容,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地做好競賽的宣傳工作,擴大賽事在高校及學生中的知曉度、覆蓋面,引導激勵更多高校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實踐。
5. 嚴守紀律規矩,提升辦賽效能。各地、各高校要守牢公平公正的辦賽底線,堅持問計于基層、問效于青年,持續優化賽事流程、完善評審機制、兼顧選拔與培養,推動賽事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