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黨中央、教育部的工作部署與要求,大數據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及教育信息化手段,全面開展線上教學,做到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確保2020年春季學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如期實現。以下和大家分享線上教育教學的心得體會,權且作為非常時期的課堂教學交流。
深知才智淺薄,掛一漏萬,疏漏難免,難言有益,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疫情突發后,大數據學院反應迅速,積極搭建了本學期各課程較完備的線上教學平臺。我意識到,線上教學平臺的建設,既不能將其作為應對疫情的一種“無奈之舉、權宜之計”,也不能將其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而應該把握好這次深化傳統課堂教學改革的機遇,增強線上教學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充分利用當下教學雙方師生們線下充足的備課學習時間,認真組織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一、“慕課”并非教育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
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也好,SPOC(小規模定制在線課程)也罷,在線課程教學永遠只是線下教學的強力輔助與有益補充,是“催化劑”和“助推器”,卻永遠取代不了教師耳提面命的線下課程教學。古典文史哲如此,現代數理化亦然!就像電子書永遠不可能取代紙質書、“十八線主播”永遠不可能取代教學名師的講授一樣!如我常說的“總有一些事情人可以比計算機做得更好,更有一些事情只有人才可以做到,而且永遠都是如此”(這句銘言已入選《中外格言大典》一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一門課程的教學,師生雙方都要多動腦筋去思考,或者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多思考,教會學生學會思考、能夠思考,這才是最關鍵的!而這就是線上課程教學不能完全替代的!
二、增強線上教學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充分利用在線課程資源進行普識教育
在線課程所設計的諸多學習功能:授課視頻、講課PPT、上課筆記、課程云盤、互動問答、作業提交甚至錯題集等,都是很好的學習工具,在線課程中及時的章節測試對鞏固所學知識點也很有幫助。這些內容對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無需置疑。而以提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質為目標的普識教育,盡管教師們平時一再強調她的重要性,但學生們卻無暇顧及,畢竟完成專業課學業是大學生們最為關心的。所以,充分利用在線課程資源開展非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平時無暇顧及的普識教育課程,最大限度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也是當下教師們的使命與責任。如上海智慧樹,北大開設了一門慕課課程——《敦煌的藝術》,由樊錦詩、趙聲良、榮新江等一眾大佬主講,可以讓大學生們深刻感受到敦煌藝術的無窮魅力。一般的普識教育課程,不需要師生視頻連線上課,也不通過直播互動指導學習,很適合學生自己選擇適當時間自主在網上完成課程。
三、充分發揮好在線教學“催化劑”與“助推器”作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短期內大面積開展線上教學,確屬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對學校和教師學生都是一次大考。但我們很幸運身處這樣一個網絡時代,足不出戶便可實際共享和切實體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萬字文”的感受。疫情發生后,很多數據庫、學習平臺陸續對公眾免費開放。不用實際跑圖書館,在電腦上基本可以找到所有紙質版圖書,這對完成作業和畢業論文的寫作,給予了很大便利。在超星技術支持下,和我校一樣,許多高校迅速將慕課資源移至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更加便利的教學和自主學習環境。同時,學院積極開展線上教學資源使用培訓,引導教師以最短時間熟悉在線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編輯整理并上傳教學課件、教輔資料和電子版教材等學習材料。在線教育“慕課”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同時也為開展線上教學積累了如下寶貴經驗。
首先,線上課程教學可通過手機端“學習通”APP、QQ、微信、釘釘等社交軟件,采用音頻、視頻等方式開展線上教學活動,組織任課教師深入學習、討論解決開展網絡線上教學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并及時告知學生線上課程學習的具體要求、學習方法、學習進度和考評方式。
其次,多措并舉,利用一切手段和力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展線上教學,確保在線教學質量不下降,確保學生的課程學習不停止、師生互教互學不停止,教書育人工作不停止。面對全新的教學場景,教師要積極思考、精心研究、積極謀劃,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線上教學方法,并做到所有班級、所有學生全覆蓋。
再次,嚴格在線教學管理,任課老師通過班級群發布信息和學習資料,確保學生保質保量參加線上學習;在教學指導方面,要明確各章節重點難點,實時在線解答學生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同時及時布置課堂作業和課后練習題,及時發布討論思考題供學生在線回答,發布章節測試題進行測驗
四、疫情期間我的教學案例 ——《重溫南丁格爾的故事》
3月8日12:00,《人民日報》新媒體報道了全球疫情形勢,數據統計結果的展示,采用了我們久違了的“雞冠花圖”(見圖1)。
圖1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形勢
這種極坐標下的圓形直方圖,也稱圓餅圖、玫瑰圖、“雞冠花圖”(Coxcomb diagram),是1801年威廉普萊費爾發明的,在200多年前這是一種非常新穎的數據展示形式,但由于繪制較難而沒有流行起來。
直到1857年,為說明當時英國戰地醫院的醫療條件狀況,南丁格爾特地采用“雞冠花圖”繪制了一張戰地醫院死亡人數的統計圖,圖中對1854年4月—1856年3月兩年內每個月三類死亡人數的統計結果進行了比較,直觀明了、一目了然(見圖2)。
圖2 南丁格爾繪制的戰地醫院三類死亡人數的統計圖(1854年4月-1856年3月)
這張圖替代了原軍方準備用幾萬文字描述的統計分析報告,是“雞冠花圖”在數據可視化領域最經典、最實際的應用案例。
2020年5月12日的國際護士節,恰逢南丁格爾誕辰200周年,為弘揚南丁格爾精神,也為向當下奮斗在疫情一線十幾萬中國醫護人員表達敬意,我以“數據可視化的先驅——南丁格爾”為主題,特意設計制作了本學期開學第一課的PPT課件——《重溫南丁格爾的故事》。
課件打破學科與專業的“壁壘”,通過回顧南丁格爾的生平事跡,闡述了近代護理學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國際護士節、南丁格爾獎、國際護士大會(ICN)和迄今為止中國南丁格爾獎82位獲獎者的名單。
2020年2月25日,央視新聞關于疫情的報道:“多個省區市確診病例連續多日零新增”,統計數據的展示,采用的也是這種“雞冠花圖”(見圖3)。
圖3 央視新聞報道:多個省區市確診病例連續多日零新增
課件《重溫南丁格爾的故事》主要內容還包括:
■ 大數據助力新冠肺炎防控戰“疫”
■ 漢字“數”字的現代解讀與數據可視化
■ 數據可視化的三個經典案例
■ 數據可視化的先驅——南丁格爾
■ 國際護士節與南丁格爾獎
■ 南丁格爾生平與中國的南丁格爾——林巧稚
■ 2019年國際護士大會(ICN)
■ 中國19次參加南丁格爾獎評選,82位獲獎者名單
■ 國際護士會與近代護理學的誕生
■ 互聯網+護理——網約護士
■ 5.12——汶川地震與震后的康復護理
■ 老齡化社會與頤養護理
同時,課件充分肯定并詳細闡述了現代護理學的新生事物——網約護士、震后的康復護理和頤養護理。通過拓展主題“數據可視化的先驅——南丁格爾”的研討,課件著重強調了“護理學科與數字學科融合發展”的新理念,主要觀點包括:互聯網+護理、“數”字的現代解讀與詮釋、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助力新冠肺炎防控戰“疫”……實際上,本課件涉及的所有內容,在任何一個專業的教科書上均未出現過,全部來源于網絡信息資源!作為開學第一課的課件,它不僅適合于護理、醫藥、互聯網、大數據等專業,還可以作為普識教育素材,適用于多學科領域的各個專業,重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會學習、自主學習、終身學習!
課件的“結束語”,我對同學們講了如下一段話:
大學四年最重要的是知識積累,是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是掌握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歷數你學過的幾門專業課程!因為當你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可能是你在大學里從未接觸過的,而具體要用的編程工具,也非你在大學里學過的那幾種……你必須通過大學期間已形成的你自己的學習方法,向網絡學習,向周圍的人學習,向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向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才能夠順利完成工作任務。這次,就是一個培養自主學習很寬松、很適宜的機會。
待到春暖花開之時,希望如約而至的不止春天,還有疫情過后依然健康、朝氣蓬勃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