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洋節”隨風而至。“洋節”在一些商家的熱捧下逐漸走紅,而蘊含著國魂的中華傳統文化概念在年輕人中逐漸淡化。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洋節”主要有:2月14日情人節、4月1日愚人節、10月31日萬圣節、12月25日圣誕節等。
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國家對于振興中國傳統文化一直積極努力著。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體現自身文化特色,彰顯華夏文明悠久厚重的歷史,自覺抵制過“洋節”,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守護我們的民族傳統,保持我們的文化基因,認同并支持中華民族復興大業。這是每一個華夏子孫對民族、對傳統、對文化的尊重。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厚重多彩:
——中國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諧的產物。以自然節氣的規律性變化為依托的中國傳統節日,充分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節律,順應自然時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貫通一氣,追求和升華“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從時序安排上宛如一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系統,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層面和物質文化層面。它們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構成中國節慶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
——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的寫照,蘊涵著中華傳統美德。如熱愛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敬祖孝先、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勤勞勇敢、剛健有為的自強精神;弘揚正義、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貴和尚美、團結和睦的心理追求等。
——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結,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已經深深融入歷代人的日常生活,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也促進著當代和諧社會的建設。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有著我們浩瀚輝煌而又堅實的文化信仰根基。黨的十九大更是倡導國人要文化自信,因此,大數據學院向全體同學鄭重倡議:
1.培養文化自信,弘揚傳統節日。我們應向同學們大力宣傳中華傳統節日,應做好中華傳統節日的活動,營造良好的節日氣氛,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生活。
2. 應理性地看待西方節日,不盲目效仿、不跟風、不媚外,不組織、參與洋節的聚會與狂歡;不轉發與洋節有關的短信、微信等。

3.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應積極弘揚傳統文化,守護民族傳統,增強文化自信;主動向親人及朋友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