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信息
          “三合雙融”平臺思維創新課程改革 ——《人工智能概論》課程教學為例 大數據學院 冷秀娟
          發布時間:2023-11-10瀏覽量:1435

          《人工智能概論》是全校的通識選修課,人工智能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培養學生運用AI+的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決特定產業場景中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成適應新技術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痛點”問題,課程組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問題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構建了“整合教學內容、融合教學模式、混合教學形態”的“三合”平臺思維創新舉措,實現了人工智能與思政育人、人工智能與專業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育人目標。實踐表明,“三合雙融”平臺思維創新模式解決了“痛點”問題。其中,多專業互融共促的教學模式和點線結合、校企聯動的混合式教學形態使AI技術深度應用于課堂教學,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本課程被認定為校級一流課程,線上課程資源被認定為山東省社區教育優秀課程資源。

          一、課程基本情況

          《人工智能概論》是面向全校開設的通識課程,針對目前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保守和社會對于新技術人才需求缺口大等突出問題和矛盾,圍繞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應用能力以及計算機思維培養這一根本目的,順應行業形勢,利用“人工智能+”思維,實現多專業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運用AI+的思維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本課程自2020年建設在線學習資源,分別在學銀在線、智慧樹平臺上線。目前已完成5輪教學實踐,實現了“興趣點起來,思維活起來,實踐動起來”教學效果。

          二、課程教學中的”痛點”問題

          (一)理論抽象,實踐與理論結合不密切

          目前很多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側重理論基礎,關于算法的研究較多,對于應用型本科的學生來說,抽象學習有難度,容易降低學習興趣,如何整合教學內容,融合實際應用場景,增加實踐環節,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關注社會熱點現象,服務于實踐創新?

          (二)技術和專業融合不密切

          《人工智能概論》是面向全校開設的通識課程,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專業的前導、后續課程側重不一,相關基礎差別較大。需要針對性的解決不同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拓展學生視野,彌補學生懂專業不懂技術,懂技術不懂專業的不足,使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創新思維。

          (三)過程監控反饋與學習效果不密切

          傳統課堂考核方式較單一,學生考核主要是結課考試,學習過程監控形式單一。如何使用豐富的課程資源、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對學生實行過程學習監控,建立反饋機制,保障學習效果亟待解決。

          三、課程教學的創新思路及舉措

          針對教學中長期存在的痛點問題,課程教學團隊構建了“整合教學內容、融合教學模式、混合教學形態”的“三合”平臺思維的創新舉措,實現了人工智能與思政育人、人工智能與專業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育人目標,全面解決痛點問題。

          (一)以培養AI產業應用型人才為導向,面向特定應用場景需求整合教學內容,實現人工智能與思政育人融合

          1.打破傳統的課程編排方式,將課程分為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養老、智慧醫療4個應用場景模塊,每個模塊滲透不同AI技術,以實踐項目提升應用能力,形成應用→技術→實踐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探索科技的興趣,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通過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應用模塊,使學生深入體會AI在養老領域的應用,引導學生對中國老年人的關愛,發揚“尊老”的中國傳統美德。并以此課程為引領,學院形成工科類思政案例集。

          (二)以平臺思維做專業乘法,“AI+專業”融合教學模式,實現人工智能與專業互融共促

          運用“人工智能+”思維,融合建筑、家居、醫療、養老多專業領域于課程中,拓展學生視野,彌補學生懂專業不懂技術,懂技術不懂專業的不足,使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創新思維;課程以開設人工智能科普課程為手段,以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為實驗平臺,以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創立完善的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運作模式。課程邀請了建筑學院、護理學院的專業教師講述了課程中的建筑、醫療模塊,選課學生專業覆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技術、物流管理、機電一體化、土木工程、學前教育、電子商務、動漫設計、護理學等43個本專科專業,達到了人工智能與多專業的互融共促的效果。學校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大幅提升,在校學生參與創新創業、互聯網+項目占比達80%以上,大創項目近三年獲批省級以上項目379項,2021年校級以上立項586項,2022年894項,2023年1221項,逐年提升。學生根據的自己的學習效果給予《人工智能概論》課程良好評價:



          (三)以學習效果評價反饋為牽引,點線結合、校企聯動的混合式教學形態,保障知識點與時代同頻,確保過程監控效果

          課程有豐富的線上課程資源,結合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程授課采用以見面課為點,線上學習為線結合,校內主講教師與企業高級講師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形態。



          根據平臺學生學習時長、討論發帖量、單元測試進行借助信息化技術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建立學生學習畫像,形成學生學習效果反饋,進行過程學習監控,保障學生學習效果。

          課程每學期結束將放開學生平臺評價,并針對當學期授課情況對學生進行學習需求問卷調查,根據學生的綜合反饋分析,發揮校企雙導師的優勢,補充企業案例及時對知識點更新,確保與時代同頻。

          四、建立考核評價體系

          本課程對學習者學習的考核(試)采用“過程考核+階段測試+結課考試”的方式進行, 90%成績由平臺自動批閱并存儲記錄。題庫中共包含439道試題,階段測試和結課考試均為平臺隨機組卷。

          課程總分100分=過程考核成績55分+階段測試成績15分+結課考試成績30分。

          (一)過程考核:包括線上視頻學習(30%)、線上討論(10%)、學習活躍度(5%)、結課作業(10%),重點體現學生學習的“全程性”和“自主性”,加大學生的過程性考核比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平臺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每個授課視頻中設置了1—2道彈題,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后,方可繼續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突出學生“人工智能+”的創新思維,過程考核調整增加了10%的結課作業,學生可以采用結課視頻,創新創業報告的方式完成。

          (二)階段測試:包括12章內容的章節測試,隨學生的在線學習進度進行,重在體現“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題型為單選、多選和判斷,各章卷面總分100分,學生在線完成,階段測試占比15%。

          (三)結課考試:共包括35道題目,題型為判斷題、單選題和多選題,每題2—3分,學生在線完成,結課分值占比30%。

          五、課程教學創新成果、推廣價值及反思

          本課程2020年學銀平臺在線開放,2021年智慧樹平臺在線開放,2022年7月評為校級一流課程,2023年1月評為山東省社區教育優秀課程資源。

          本課程已開設5期在線教學,校外選課高校總數達30所,學銀平臺課程所有選課人數累積3421人,訪問量440萬余次,累積互動次數4.5萬余次。智慧樹平臺選課人數累計3523人。包括天津工業大學、暨南大學、吉林大學、長春大學、合肥學院、福州大學、陜西理工大學、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全國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各類高校。

          課程服務社會,2022年課程視頻資源被評為山東省社區教育優秀課程資源,課程主講教師邢軍通過山東科技大講堂服務社會,為科技助力經濟發展增添力量。

          修讀主體為本專科學生,選課學生對課程設計的系統性和條理性、教學內容的通識性和啟發性、在線視頻流暢度等方面予以了肯定,并表達了學習課程的收獲,如通過學習該課程,了解了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提高了對人工智能科技的學習興趣、提升了人工智能+創新思維能力等。部分學生給予了肯定評價:

          本課程2021年秋冬學期綜合成績合格率為77.27%、優秀率為40.91%;2022年春季學期綜合成績合格率為96.48%、優秀率為55.65%。


          (二)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

          近幾年團隊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數學建模、藍橋杯、大唐杯A類等學科競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45項;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獲批國家級3項,省級5項;“金德杯”第三屆山東省大學生醫養健康創新創業大賽省級二等獎2項。依托大賽平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依托校“創新創業政策支持”優勢,團隊教師創建了“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研究中心”,保障了人工智能課程全面助力雙創實踐。

          (三)教師教研水平明顯提高

          團隊教師主持或參與教學研究項目15余項,省級教改項目4項:大數據背景下基于“雙平臺、四對接、六融通”新型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校際融合、師生協同、雙創導向” 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分學分制背景下應用型高校計算機類專業“導師制+項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跨學科教學組織變革的商務智能人才培養實踐研究,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大數據+創新復合型師資培養研究,專創融合經費重點資助項目:目標導向的應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發表教研論文20余篇,其中核心8篇;主持在線課程建設3門,參與在線課程建設4門,均學銀平臺上線。

          AA獲省青年教師多媒體課件大賽三等獎,BB獲得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青年教師授課分賽區三等獎,團隊教師獲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教學標兵、教學能手、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師德標兵、思政示范課堂優秀教師10余人次。

          六、反思

          本課程經過幾年“三合雙融”平臺思維創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實現了從傳統課堂向智慧課堂、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的轉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形成精準學習畫像,調動學生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借用案例進行講授、培養學生接受AI新技術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思辨探究能力,激發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培養創新人才,形成AI+思維與專業融合的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