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四新專業建設的大背景下,作為跨學科培養需求的商務智能專業,為提高人才培養與商務智能產業發展的社會適應性、與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成長適應性,青島黃海學院積極對接區域商務智能產業鏈,以學分制為機制保障,以學院+西海岸網上創業園融合機制下建工作室,基于工作室制搭建產教融合育人平臺,通過學賽研培四位一體和微學習,堅持企業項目與微課程資源共享,校企協同育人與開放式學習相融合,構建了適應地方產業發展和學生自身學習需求的“工作室+微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培養了多元化知識結構的個性化應用型人才,滿足了不同商務智能崗位的人才需求,打通了職場適應“最后一公里”。
一、前言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美國學者杜威也強調“在做中學”,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批示要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之路。2009年起青島黃海學院就開始了“二級學院+產業學院”的探索,形成了專業學院和產業園合一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立了學業+產業+創業“三業”融合的共同體。
然而,重視實踐的背后,也帶來了理論層面上的系統不足,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問題成為了操作層面上的主要矛盾。但幸運的是借助學分制改革的東風,青島黃海學院自2015年開始實施學分制改革,構建了適應地方產業發展和學生自身學習需求的“工作室+微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概念界定
(一)學分制保障機制
學分制是指以學生取得的學分作為衡量和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基本單位,以基本畢業學分作為學生畢業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山東省教育廳出臺了《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學分制管理規定》,青島黃海學院出臺了《青島黃海學院學分制管理辦法》。
(二)終身教育理論
終身教育理論是指人們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包括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和各種方式,既有學校教育,又有社會教育,既有正規教育,也有非正規教育。主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終身教育思想成為很多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青島黃海學院為培養商務智能跨學科人才,以終身教育理論為指導,以促進其個性化發展為目的,建設了適應學生自身學習需求的微專業,搭建了微課程育人載體,以提高其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長遠人才培養目標。
(三)微學習模式
微學習即碎片化學習,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內容和教學的限制,是一個較小的學習單元或學習活動。青島黃海學院依托商務智能產業鏈實操運營
項目,以及社會實習、社會調研、技能大賽、創新創業、證書考取、企業課堂等構筑項目驅動多元化學習通道,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工作室制育人平臺
以工作室為單位組織教學,以企業文化搭建環境,以企業真實項目實施教學、以校企雙導師管理教學,成為了現代工作室的主要特征。現代工作室制繼承并發揚了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作坊制”的基本特點:學生一面學習理論課程,一面在作坊學習工藝,學習過程就是生產過程,學習成果以作品方式展現,青島黃海學院多年來,通過學分積累與轉換完成學分認定,培養了一大批多元知識結構的個性化應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養模式簡介
青島黃海學院創建的基于學分制的“工作室+微學習” 商務智能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人才培養模式概覽圖),該模式由“學分制保障機制、工作室制育人平臺、微課程育人載體和AMIG微學習模式”組成。校企聯合搭建工作室制育人平臺,依托商務智能產業鏈實操運營項目,以及社會實習、社會調研、技能大賽、創新創業、證書考取、企業課堂等構筑項目驅動多元化學習通道,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搭建微課程育人載體,為學生線上學習理論提供了課程資源保障,促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讓應用型人才更加適合商務智能產業的長遠發展,實現了“技術域”、“教育域”與“職業域”的“三域并進”。依托工作室人才培養基層組織,融合微學習資源,開展工作室制能力訓練和個性化微學習,構建了AMIG微學習模式。基于工作室和微學習的學習成果,經過鑒定可認定為學分,學分積累后可以申請學分轉換,形成了適應學生“個性化、開放式”發展的學分制保障機制,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四、解決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基于學分制的“工作室+微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商務智能產業人才培養方面普通存在的4個突出問題:①學生自主性學習動力不足②商務智能人才培養滯后于商務智能產業發展③多元化、共享性、開放式教學資源匱乏④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
(一)推行學分制保障機制
以學分作為人才培養改革驅動軸,以學業成果置換學分的整體思路,模擬或借鑒銀行具有的存、兌、貸三大職能,完成對學分進行存儲、轉換與兌換的教育管理機制,有效解決了人才培養過程中彈性學制、學分互認、成果導向等個性化人才培養問題(見圖2學分制保障運行流程圖)。研究成果輔助學校分別于2016年、2019年、2020年出臺了《創新創業學分評定管理辦法》、《學分認定與轉換管理辦法》及《課程替代與學分認定管理辦法》等指導文件。近三年成功完成創新創業和第二課堂學分認定的學生達到了708人次。
(二)搭建工作室制育人平臺
從產業發展需求出發,把商務行業主流工作崗位的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建設師生同創、企生共創、學生自創工作室,實施工作室項目驅動教學,促進環境職場化,以企業真實環境打造工作室;內容項目化,實現課程項目化和項目課程化;師資雙師化,學校雙師型教師和企業經理協同教學;成果顯性化,用作品和業績等量化學習成效,折算學時學分(見圖3工作室育人平臺)。現有商務相關工作室近百個,覆蓋300多名學生,基于工作室引進企業200多家,服務社會開展豐富的商務實戰項目,輻射全校各專業成立200多個工作室。
(三)構建微課程育人載體
行業企業全程參與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出發,共享性、開放性、協同式研發時代性商務大數據應用技術、跨境電商、大數據金融等微專業,超前性建設商務智能微課程群。近三年建設24門優質在線課程,其中商務數據分析、Python語言程序設計、跨境電子商務、視覺營銷設計、國際貿易實務等17門課程已上線山東省課程聯盟和學銀在線,累計選課5萬余人次,涉及全國150余所院校,網絡營銷線上課程受邀加入學習強國平臺,其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榮獲2021年慕課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典型案例。
(四)創建AMIG微學習模式
與山東網商集團合作探索形成了真實企業項目運營下的AMIG(Autonomy Micro-learning Industry Guidance自主性、微學習、產業需求、成果導向)微學習模式。該模式將共生、共享的創新理念和自主學習思想落實到“工作室+微學習”之中。從培養學生學習力出發,立足前沿,依托商務智能產業鏈和實操運營項目,強調實戰;同時,將自主學習思想落實到微學習之中,以學習者自我主導的學習形式,依托工作室平臺主動建構學習,全面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創造力、適應力
和終身學習能力,實現個性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見圖4 AMIG微學習螺旋上升模型俯瞰圖)。
五、改革創新點
(一)構建了個性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依托學分制保障機制,打破了傳統教學育人模式,不限于課程學習,增加彈性學制,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愿加入工作室項目,問題導向促使學生自主開展微學習,衡量產出成果置換課程學分,有效促進了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迭代更新。“工作室+微學習”培養了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結合自身發展,實現終身學習,達到適應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信息化融入教學過程,個性化推動項目轉化,以項目實踐提升專業技能,微學習助力終身教育,對焦專業前沿,滿足學生需求,推動終身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見圖5個性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二)搭建了“三域”并進產教融合新路徑
以工作室和微學習為戰略高地,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需求深度匹配,打造了知識(教育域)、技能(技術域)、產業(職業域)三域并進,實現了教育服務地方行業,助推商務智能產業發展的融合道路。“學賽研培一體”和個性化發展策略,促進了商務智能行業運營終端、營銷終端、物流終端、體驗終端、美工終端、跨境終端的六端融合,推動了商務智能產業鏈的“嵌入式”發展(見圖6“三域”并進產教融合新路徑)。
(三)創建了AMIG自主學習新模式
AMIG自主學習模式,鎖定商務智能產業鏈崗位需求,基于微課程、社會調研、技能大賽、創新創業、職業考證、社會實習等多元化微學習,完成個性化技能知識學習,促進學生基本能力、專項能力、綜合能力、崗位實踐能力的綜合提升。工作室為校企合作打通了項目化學習路徑,搭建了知識能力微學習渠道。“工作室+微學習”將教學過程與崗位工作內容融合、項目技能與商務智能產業鏈相統一,凸顯了人才培養中工作室情境(Situation)、學生主體(Student)、自主學習(Study)、不同知識結構(Structure)的“4S”教學風格(見圖7 AMIG自主學習新模式)。
六、改革成效
(一)成果培養了商務智能2835名人才,使8100名師生受益
學生自主參與微學習,學生學習能力得以提升,成績優秀率平均提升36%。以賽促學激發學生創新能力,近三年獲國家級、省部級學科競賽174項,獲獎學生300余人次。
校企共建138個工作室項目,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實現了就業有出路、創業有門路,用人單位評價滿意度95%,成功孵化學生創業項目16項,年創收超過80萬元。實踐探索中增強學生研究能力,近三年學生發表論文26篇,申請專利19項。
(二)成果資源推廣共享,服務終身學習
校企共建24門優質在線課程,17門課程上線山東省課程聯盟和學銀在線,累計選課5萬余人,涉及全國150余所高校,3門課程獲國家教指委優質慕課,2門課程獲評山東省課程聯盟優秀共享課程,跨境電子商務示范包在學銀在線已被861名教師引用建課。
成果促人人皆學、處處能學的學習型社會構建,微課資源由在校學生推廣至社會公眾,榮獲2020年山東省繼續教育數字化精品課程1門。學分制模式助推做實社區教育,協助青島西海岸新區社區教育學院獲山東省“終身學習品牌”。成果服務大場鎮、六汪鎮鄉村振興和地方企業商務化升級,面向社會開展商務智能類培訓1615人次。
(三)成果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師實踐能力
近三年商務智能類專業教師獲省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教師微課大賽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公開發表論文28篇,出版著作2部;研發了商務大數據技術、跨境電商微專業;與企業聯合協同開發教材5部、實驗指導書16本;完成橫向課題12項共計146萬元,立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9項,省級教改課題4項。
(四)成果引領示范作用,在高等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該人才培養模式已推廣到青島濱海學院、山東理工大學等40余所院校。2015年董事長在二十國集團民間社會會議上作經驗介紹;成果在教育部第七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論壇上得到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的推介。
人民網報道了電商緣何在黃海學院“風生水起”。鳳凰網報道了校企共建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從“雙營”走向“雙贏”。“青島黃海學院搭建孵化平臺助力學生創業”的事跡被中央電視臺報道。人民網、鳳凰網、中央電視臺等32家媒體40余次從不同側面報道該成果的育人成效。
人才培養改革模式以終身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柔性過度為目的,堅持能力教育與崗位教育共育,學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共享,打造“能力提升-素質養成-繼續塑造”一體化、一站式人才培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