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知的“挑戰杯”競賽秉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理念,自1989年起舉辦,目前已有30余年歷史。精神內核始終未變,表現形式與時俱進。
近幾年來“挑戰杯”比賽擴充了很多專項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原“互聯網+”大賽)也一直在更新迭代,每年比賽都會有一些改動和變化。作為北京科技大學的師生,學校自己還有“搖籃杯”競賽,比賽越來越多,賽道越來越豐富,而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賽道中選擇最適合項目的那一條,則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把各個競賽分賽道拆解,再按類型重新整合,尋找各個比賽間的聯系,幫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三大賽”之間的關系,將“三大賽”當成一個比賽來參加,為自己的努力加上杠桿,取得最大化的成果。
1、“挑戰杯”科技競賽,4賽道文理兼具!
下一屆“挑戰杯”科技競賽將于2025年3月份啟動,有四個賽道,分別是:
● 主體賽
● 揭榜掛帥專項賽
● 紅色專項活動
● 黑科技展示活動
(1)主體賽作品大類有科技發明制作(有實物)、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發表論文)、哲學社科類調查報告(適用文科專業參賽)。其中,科技發明制作和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按學科類別分組,有機械控制、信息技術、能源化工、數理、生命科學,基本包含了所有專業,比如材料專業是包含在能源化工這個大類的。其次在評審時會把科技發明制作類和學術論文類分開評審,保證項目評審公平性。
哲學社科類調查報告按照領域分組,有發展成就、文明文化、美麗中國、民生福祉、中國之治等5個組別,都是以撰寫調查報告為形式。對于北科大的學生,我們可以將暑期社會實踐的調研報告轉化為比賽項目。其次打開思路,理工科學院的同學還可以將一些科技服務的經歷撰寫為調查報告,同樣可以參加這個賽道的比賽。舉例來說,一項技術可以將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為零碳或低碳水泥,已經為一些固廢堆積較多的城市進行了技術服務,可以將這個調研、試驗、實驗的過程寫為調查報告。
(2)揭榜掛帥專項賽核心是依照企業發布的榜單命題解決實際問題,關鍵點就是符合企業需求,要詳細對照企業要求和我們自己的科研能力,做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科研成果。其中,也有一些社會調查報告相關的榜單,文科專業學生也可以參賽。國賽的榜單和首都賽的榜單不同,因此首都賽獲獎的項目,不代表就會進入國賽。如果參加的是國賽榜單,那就是直接參加揭榜掛帥專項賽國賽。首都賽雖然不直接叫揭榜掛帥專項賽,但賽制是屬于揭榜掛帥賽制,以2023年為例,“挑戰杯”首都賽中“青礪基層”社會治理專項賽、“青振京郊”鄉村振興專項賽、“青智攻堅”創新賦能專項賽均屬于“揭榜掛帥”賽制的比賽。
(3)紅色專項活動(紅色專項賽)核心是挖掘和傳播紅色故事,以此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以實際行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方法是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訪談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參賽要求提交的材料是社會調查報告和視頻,而且視頻占到了分數的55%,足見對“傳播紅色故事”的重視!紅色專項活動相較主體賽哲學社科調查報告,對紅色主題的要求更加突出,對“感染力和傳播力”的要求更高!
(4)黑科技展示活動(黑科技專項賽)給與了更多天馬行空想法的參賽機會,也可以理解為主體賽參賽機會有限(每所高校主體賽最多6個項目進國賽),黑科技展示活動給與了學生更多交流展示的機會。作品最好是前沿領域,或具有高精尖色彩、或會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對現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顛覆性、超越性的,讓人感覺出乎意料的,具有前瞻性、創新性、應用性(或應用前景)的實物或者技術。
嚴格來說,紅色專項活動和黑科技展示活動都屬于大賽同期活動,但因為也評出特一二三等獎,所以我們也以專項賽來看待。無論參加的是哪個賽道,都必須真正地干出一些真東西。我們總覺得社會調查報告好似簡單一些,但其實調查是一門大學問。比如北科大有位前輩,讀書時為了調查當時北京乞討人員多的現象,自己扮為乞丐一同乞討2周,可以想象其調查深度和結論可信度!
2、“挑戰杯”創業競賽,實踐第一!
目前學校已啟動2024年“挑戰杯”創業競賽參賽項目遴選,創業競賽國賽只有主體賽,沒有其他專項賽。各省可能在省賽階段會有一些專項賽,比如2022年首都賽設置了“青繪團史”文化創意專項賽等比賽,所獲榮譽也都是市(省)級,國賽沒有對應的專項賽。
“挑戰杯”創業競賽按照行業類別分組,包含了5個組別:
● 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
● 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 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
● 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 文化創意和區域合作
創業競賽不要求已經成立公司,但挑戰杯對實踐性有很高的要求!我們最終提交的參賽材料是20頁以內的PPT,尤其要講清楚項目的實踐過程,這個“實踐”不只是做科研,還有項目落地應用、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經濟價值的實踐!創業計劃競賽不是真的全靠“計劃”,而是要實實在在有一些實踐成果和基礎,讓創業計劃真正可行可信!
3、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
2023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更名為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我們簡稱為“國創賽”。2024年的比賽約在四月左右啟動,以2023年賽制和賽道設置為例,大賽有如下賽道:
● 高教主賽道:本科生組(創意組、初創組、成長組),研究生組(創意組、初創組、成長組)
●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公益組、創意組、創業組
● 產業命題賽道:分命題答題,不同命題一同評審
● 國際項目參賽:由學校邀請參賽的國外院校學籍學生
與“挑戰杯”不同,國創賽的3項賽道在教育部發文中都屬于主體賽事,在學校的獎勵政策中也都一視同仁,沒有區別。國創賽的項目首先要滿足“四新”,也就是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可以和互聯網沒有關系,但必須符合“四新”的建設理念。
(1)高教主賽道分了6個組,本科及研究生的創意組、初創組、成長組,都是分開評審,評審規則及要點要求各不相同。創意組的項目不要求成立公司,但大家千萬不要被“創意”兩個字騙了,本質上這個組和“挑戰杯”創業競賽的要求一樣,對“實踐”非常看重!初創、成長兩個組的區別,主要在于工商登記注冊時間未滿3年(初創)或滿3年(成長)。不同組別對股權要求也不同,需要仔細查閱文件。初創和成長兩個組,畢業五年內的學生均可參賽,但要求必須是法人代表,同時符合股權要求。
(2)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主要聚焦農業農村、鄉村振興和城鄉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用商業或公益的方法解決相關問題。其中,創業組要求已經成立公司,畢業5年內的學生也可以參賽,創意組和公益組不要求成立公司或公益機構。創意和公益這兩個組的主要區別,在于公益組不以營利為目標,為保持項目可持續性可以獲得利潤,但利潤應繼續投入到擴大優化服務中,而不是用于回報股東,同時公益組的目標是成立公益機構或社會組織,而非成立公司。
(3)產業命題賽道主要針對企業開放創新需求,向產業代表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征集命題,由高校團隊制作解決方案進行答題,教師可以作為團隊成員參賽,也可以以指導教師名義參賽,畢業五年內的學生均可參賽。該賽道的核心在于是否解決企業需求,命題發布后必須與企業聯系,最好有企業出具的相關證明。由于評審時各個命題均在一起混合答辯,因此不建議選擇領域較為小眾的命題。每年有2000+道命題可供選擇,涉及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4)國際項目。我校在校生正常參賽都屬于大陸項目,國際項目的界定不在于參賽學生的國籍,而在于參賽學生的學籍。要求必須是國外院校在讀的學生,也就意味著除非是雙學籍學生,否則普通在校生是不可以報名國際項目。參賽學生可以是學校本科畢業后出國讀書的學生,也可以和學校沒有任何關系、由學校直接師生邀請參賽的國外院校團隊。如果參賽團隊已經成立公司且符合對法人代表和股權的要求,那么團隊負責人可以是國外院校畢業5年內的學生,國際項目獲獎后學校教師也有相關獎勵。
4、相似又復雜的賽道,如何分辨選擇?
紅色專項賽和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挑戰杯”紅色專項賽(紅色專項活動)是寫社會調查報告(word)并制作視頻,重點在于感染力和傳播力。而國創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主要是制作商業計劃書(PPT和word),用商業或者公益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和城鄉社區經濟發展,對實踐成果、落地案例的要求很高。近兩年確實有不少項目兩個比賽同時參加,需要把握對比賽材料的不同要求,前者重感染和傳播紅色精神,后者主要重實踐成果。
“挑戰杯”科技競賽紅色專項賽和主體賽社會調查報告。主體賽社會調查報告對調研方法、學術性的要求較高,如果有論文發表是非常好的助力。而紅色專項賽評審中視頻占了55%的分數,調查報告只占了45%,可以看出該賽道對感染力、傳播力要求較高,在制作參賽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把“紅色精神”放在首位,要傳播的是“紅色精神”,而不是宣傳參賽團隊。此外,紅色專項賽聚焦在“紅色精神”這一個主題上,主體賽社會調查報告可以自由選題。
揭榜掛帥專項賽和產業命題賽道。揭榜掛帥專項賽是兩年一屆的“挑戰杯”科技競賽下設的一項專項賽,產業命題賽道則屬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原“互聯網+”大賽)。從性質上看,兩項比賽都屬于企業發榜、團隊答題,甚至有些發榜單位都是一樣的。從參賽材料上看,揭榜掛帥專項賽網評要求提交word版作品說明,材料聚焦在解決企業具體問題上,類似于課題結項書。而產業命題賽道除word版作品說明外還要求提交PPT版作品介紹作為主要評審材料,在材料制作的邏輯和結構上有很大不同,產業命題賽道要站在企業的視角上分析問題的解決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價值等內容,同時還要從教育、團隊、實現等多維度論述可行性。
“挑戰杯”黑科技展示活動和主體賽。同樣的項目不能同時參加“挑戰杯”主體賽國賽和黑科技展示活動的國賽,可以把黑科技展示活動作為未進入“挑戰杯”主體賽國賽項目的一次展示交流機會。同時,黑科技展示活動在顛覆性、超越性和前瞻性上要求更高,需要適當調整參賽材料。
5、歸根結底,手里還是得有一個踏踏實實做的項目
三大賽說到最后,其實就是一個“實踐項目”大賽。這個實踐包含了科研實踐、科技成果轉化實踐、開公司的創業實踐、我們最熟悉的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踐等。真到了比賽的時候,無非就是組織材料、展示材料,但這些材料都是平日積累下來的,往往需要1-2年的時間去整合潤色,而不是編個PPT就能上場競賽。
如果是文科生,有一些志愿服務項目或社會實踐調研項目,可以轉化為社會調查報告,依照不同的要求參加“挑戰杯”科技競賽主體賽社會調查報告和紅色專項賽。如果我們除了調研,還依托志愿服務項目做了不少事情,取得了一些成果、獲得了一些表揚表彰,我們就可以把項目繼續向國創賽紅旅賽道和“挑戰杯”創業競賽“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組轉化,參加紅旅賽道不一定必須是鄉村振興項目,這個賽道只要是有利于城鄉社區經濟發展,都可以參賽,比如促進城市中社區治理的項目。
如果我們做的是前沿科技,適合發論文,那就瞄準“挑戰杯”科技競賽主體賽,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這個大類的比賽是最客觀的,期刊分區和影響因子是重要參考項。
如果我們有實物、有一些落地應用案例,在參加“挑戰杯”科技競賽的同時,可以向“挑戰杯”創業競賽和國創賽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吸納一些經管、文法等文科學院的同學協助開展調研、撰寫商業計劃書。同時,非常建議大家把自己的科技項目和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結合,“澧泉”團隊就是研發出了水凈化的技術和茶包,然后依托社會實踐團隊帶到了偏遠山區,切實創造了價值。
此外科技項目也可以轉化為社會調查報告。比如我們做的是減碳技術,在技術成熟、已經在多地落地應用的基礎上,可以將落地過程、遇到的社會問題等撰寫為調查報告,參加“挑戰杯”科技競賽社會調查報告組的比賽,這也需要文科專業同學的協同配合。
6、關于參賽資質的提醒
“挑戰杯”科技競賽只能本碩學生參加,目前的賽制是博士不參賽,國賽的時候本科和碩士分開評審,團隊中只要有一個人是碩士,不管是否擔任隊長,作品必須分到碩士組進行評審。首都賽中,博士可以參加揭榜掛帥和紅色專項活動的比賽(僅參考2023年,請以當年通知為準)。
“挑戰杯”創業競賽本碩博都可以參加,但博士不能當隊長,且博士人數不超過團隊總人數的30%。
國創賽(原“互聯網+”大賽)本碩博都可以參賽,但碩博不能作為成員參加本科生組的比賽。
來源:北科大創新創業競賽公眾號
初審:魯鑫宇
終審:譚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