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計算機教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傳授,而是與思政教育緊密相連。6月12日下午,我們有幸邀請到山東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魯法明教授作“名師講堂”報告,魯教授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分享了如何將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計算機類課程的實踐經驗。
魯法明教授,不僅是一位在學術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充滿創新精神的教育者。他深知,計算機技術雖然重要,但培養具備深厚思政素養的人才同樣關鍵。在這次講堂中,魯教授用生動的案例和實踐經驗,向我們揭示了思政教育在計算機課程中的重要性。
他首先強調了計算機類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在信息化社會,計算機技術無處不在,因此,我們急需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有高尚品德的計算機專業人才。魯教授認為,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并增強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接著,魯教授詳細解讀了《數據結構》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構思。他深入分析了當前課程思政的現狀,并提出了多元協同一體化的設計理念。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數據結構》課程不僅教授基本的數據結構知識,還通過鮮活的案例和熱烈的課堂討論,引領學生思考技術背后的倫理道德,以及計算機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談及《數據結構》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時,魯教授興致勃勃地分享了幾個典型案例。這些案例生動地演示了如何將思政教育自然地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深刻感受到技術的社會價值和道德擔當。這樣的教學實踐,無疑提升了學生的思政素養,同時也錘煉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任何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魯教授坦言,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諸多難題,比如特色不夠鮮明、落實不夠具體等。但他堅信,只要持續努力、不斷改進,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最后,魯教授欣喜地總結了《數據結構》課程思政建設的卓越成果。通過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學生的思政素養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水漲船高。這不僅體現在學生優異的學術成績上,更體現在他們日益增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上。

這次“名師講堂”活動,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計算機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謝魯法明教授的精彩分享,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通過這樣的融合教育,我們相信能夠培養出更多既掌握先進技術,又具備高尚品德的復合型人才,共同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