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印跡印心中紅色基因代代傳
在漫長的歲月中,無數英烈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復興而投入激情與熱血,貢獻青春與生命。他們用鮮血譜寫了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戰歌,鑄就了永垂不朽的精神豐碑。8月10日,智能制造學院“SWR公益力量”社會實踐調研組奔赴聊城市臨清市張自忠紀念館。團隊成員們從革命英雄的奮斗歷程中獲取精神滋養,感悟初心,致敬先輩。忠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調研組的同學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聆聽張自忠烈士的生平事跡,仔細踏訪紀念館的每個角落,通過參觀張自忠將軍遺物、手跡、地圖等,了解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學習張自忠將軍艱難曲折的抗戰經歷。
如火如荼行實踐運河文化展新姿
悠悠運河,風采越千年。古老的京杭運河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臨清憑借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SWR公益力量”社會實踐調研組走進運河之城臨清,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為古城臨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也留下了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臨清剪紙藝術、鑼鼓藝術、貢磚燒制技藝等,豐富的文化內容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社會調研結束后,同學們深刻的感受是“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一定要學好專業知識,通過科學研究幫助當地提高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讓傳統文化、非遺項目有機會進一步推動鄉村地區的發展”。
走進特戰救援隊用心用情護人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每當有自然災害發生時,全國各地的救援組織便會奔赴現場,其中有一支隊伍——“特戰救援隊”,是由退伍軍人秦一杰組建。“海軍特種部隊蛟龍突擊隊”,他就是電影《紅海行動》中隊長的原型。2011年退役,秦一杰創建民間公益救援隊--特戰救援隊,全國一共有90多支正式隊伍。8月11日,智能制造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伍走進臨清市特戰救援隊,特戰隊員為團隊成員講述了特戰救援隊的發展歷史,應急救援知識,帶領大家參觀特戰救援裝備。“有時遇上小貓、小狗,能救出來的都要一起帶上”,講解過程中隊員們動情的說。
“只要祖國一聲召喚,我們隨時奔赴前線。”這是每個隊員都永記在心的一句格言。濃厚家國情懷,軍人本色使然,黨員初心使然,讓特戰救援隊員們積極投身公益救援,彰顯“為人民服務”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