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好,男,1958年生,河南省焦作市人,歷史學博士,聊城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79.09-1983.07,就讀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教育專業;1986.09-1989.07,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獲得碩士學位;2003.09-2011.01,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獲得博士學位。2019年起,任山東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時代中國平衡與充分發展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青島黃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相繼講授中國近代史、基督教與晚清社會、中國近代史專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出版《教案與晚清社會》、《晚清教案交涉研究》、《晚清教案與社會變遷研究》三部專著,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各兩項,省教育廳項目一項,在大陸和臺灣的《教學與研究》、《光明日報》、《歷史檔案》、《人文雜志》、《東岳論叢》、《史學月刊》、《廣東社會科學》、《山東師范大學學報》、《學海》等雜志發表論文60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宗教》,以及《文史哲》、《歷史研究》、《中國歷史學年鑒》和國內外數十個論著復印、轉載、介紹或引用。
一、主持課題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晚清教案賠款研究》(14BZS041),2014年立項,項目負責人(在研)。
2、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史表·清代教案表》(200410120403003),2006年立項,項目負責人(在研)。
3、歷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以山東省屬高校為中心的考察(SDYY15014),2015年8月立項,項目負責人(在研)。
4、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重點項目:《晚清教案交涉研究》(02BLJ02),2002年立項,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二、科研成果
1、孫寶琦與山東,載(臺灣)《山東文獻》第28卷第4期(2003年3月20日出版。
2、學衡派研究的新成果——《在歐化與國粹之間》簡評,載《光明日報》2004年3月30日。
3、近代農民問題研究的一部力作,《光明日報》2006年2月30日。
4、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基督教政策新探,《歷史檔案》(核心期刊)2008.4。
5、基督教與近代運河流經省份習俗變遷,《東岳論叢》(核心期刊,CSSCI收錄)2009年6期。
6、論義和團運動時期運河名城臨清的經濟社會 ——以教案、義和團史料為中心的考查,載《聊城大學學報》2016.5。
7、論晚清天主教會在還堂案中的經濟掠奪,載《聊城大學學報》2017.3。
8、《論晚清教案對官員權益的沖擊》,載《廣東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