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黃院教發〔2021〕5號關于持續推進課程教學方式改革和過程考核改革的指導意見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函〔2019〕6號)等文件精神,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在線教學考核評價制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決定持續推行課程教學方式改革和過程考核與多元化學業考核評價改革(以下簡稱“過程考核改革”)。為促進這項教學改革工作持續穩定,有序擴大,取得實效,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改革目標
(一)通過課程教學方式改革,使教學工作的重點真正落實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自身素質的提高上,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改變傳統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將教學過程評價與期中及期末考試有機結合,將課程評價分解到教學全過程,使學習評價從單一考試成績的傳統方式轉變為“多個階段、多種形式”的過程評價,從而形成一套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有利于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考核體系。
(三)鼓勵教師在考試中探索非標準答案考試等形式,全面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以考輔教、以考促學,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刻苦學習。
(四)規范在線教學考核評價,全面完整客觀評價在線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式改革要求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堅持立德樹人意識,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教與學的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二)教師要樹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理念,改變以講授為主的單一的教學方法,倡導運用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積極探索具有學科專業特色和課程特色的教學方法,積極開展案例式、項目式、合作式、探究式、啟發式、互動式、研討式、混合式教學等,或采用上述方法的部分組合,逐步形成一套教與學互動的教學方法體系,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方式改革課程逐步實現開課課程全覆蓋。
(三)從第一學年開始,基礎性、理論性或前沿性比較強的課程應開設研討課,研討課不少于課程總學時10%,研討課內容要圍繞能夠激勵并開闊學生視野的主題進行,提供給學生在合作性環境中進行探索學習的機會。
(四)加強教法和學法的優化組合,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對解決問題提出方法性指導而非提供現成、單一的答案,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創新式學習,轉變學生被動的、應試的學習方式。
三、過程考核改革要求
(一)任課教師應將課程考核與評價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特點,提出相應的課程考核與評價方案。強化學生課外學習、課外閱讀、課外實驗,增加項目訓練、論文、作業、課堂實訓、作品、調查報告、專業演練、職業素養、課堂表現、參考閱讀等在成績考核中的比重,提高專業基本能力與綜合素質。鼓勵教師創新其他考核載體和考核方法。過程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70%。
(二)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全過程考核,除學生出勤考核外,每門課程應采取三種及以上過程性考核形式。實施混合式教學或在線教學的課程,根據課程線上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置線上考核項目權重、考核標準,重點考核線上學習參與度、線上自主學習能力、線上自主學習效果、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團隊合作效果)等。
(三)過程考核改革課程,在終結性考核時應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可采用教考分離、第三方評價、綜合設計等形式。考核內容應堅持以發展能力為主,注重基礎性、創新性和實踐性考核內容的合理組合,減少客觀性、記憶性考核內容,增加主觀性、綜合性、實踐性考核內容,重點考核學生獲取、處理和運用信息、知識的能力,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批判、標新立異。
(四)強化過程考核實效,走深走實,不得將過程考核作為向學生無依據的“送分”手段,不得在期末復習階段給學生劃特定考試復習范圍等。
(五)學期初任課教師要將課程過程考核的形式、內容和要求等告知學生。按課程過程考核要求布置考核內容,督促學生按時完成考核內容,予以記載并保存相關過程考核材料。在線學習的課程,相關過程考核材料可以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刻盤存檔,存檔內容應與考核內容一致,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
四、過程考核參考形式
(一)平時作業:要求作業布置適量,精心設計,及時批改、及時反饋,嚴把作業質量關,確保平時作業成績的準確性。
(二)綜合性大作業:根據課程教學安排而專門設計的綜合性大作業。由于課程性質的不同,綜合性大作業可以采取課外閱讀、專題學術論文、專題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
(三)學習筆記:學生對課程講授內容進行記錄和整理,任課教師對學生的筆記進行批閱。
(四)課堂表現:組織學生對課程的重點、難點或部分專題內容通過課堂討論或進行課堂提問等形式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評定成績。
(五)階段性測驗:包括期中考試、單元測驗或隨堂考試等。
(六)團隊作業:將學生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由教師設定學習任務,小組成員通過互助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最終由教師對每個學習小組完成任務情況進行總成績評定。各小組再根據成員貢獻大小自行評定每位成員的成績。
(七)教學實踐活動: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課內外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可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綜合表現、知識掌握情況、知識運用程度及動手能力等進行成績評定。
(八)其他方面: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設計其他行之有效的過程性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各學院要成立以院長牽頭,教學副院長具體負責,成員包括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關教師的課程教學方式和過程考核改革領導小組,具體制定改革計劃、審核改革方案、組織改革工作等。
(二)各教學單位要把改革工作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大綱制定、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創新等工作緊密結合,統籌謀劃協調推進。以課程為單元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負責教師,做好檢查評估。要努力實現改革實效,防止形式主義。
(三)課程組教師共同研究制定本門課程的教學方式改革和過程考核實施細則,明確過程考核的形式、內容和要求,規定過程考核時間進度,提出課程過程考核各種形式的考核要求、評分標準與評分權重。上課教師應將學生出勤情況以及過程考核成績如實、隨堂記錄在平時成績考核表中,平時成績考核表將成為檢查過程考核的必備材料之一。
(四)各教學單位負責各門課程的跟蹤檢查和全面管理。跟蹤檢查課程的教學方式改革情況、過性考核落實情況和成績評定情況,對于教學方式改革和過程性評價落實不到位的課程要及時督促整改。
(五)教學工作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將在每學期期
中、期末教學檢查中,重點抽查各門課程相關改革資料。注重總結交流,對優秀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六、其它
(一)本意見為全校課程教學方式和課程過程考核改革原則性要求,各教學單位可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二)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學工作部負責解釋。
青島黃海學院
202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