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的法寶,也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回首百年光輝歷程,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守初心擔使命、不斷取得勝利,關鍵就在于能夠不斷推進自我革命、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因此,黨的建設關系事業成敗、國家興衰。一路走來,我們黨在自身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要實現新發展階段的目標任務,我們就要不斷加強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研究,在以史鑒今中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從而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造更大的輝煌。
從黨的建設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
注重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黨的建設是指黨為了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了更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而從事的一系列自我革命,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活動,其中包括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等方方面面,從中央到地方必須時刻重視黨的建設,不能有絲毫松懈。歷史和現實都反復啟示我們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從政黨性質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學說中始終強調無產階級政黨的人民性,并認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在后來的發展中,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政黨要通過學習先進理論、加強紀律建設等保持自己的純潔性、強化自己的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必須遵循。從歷史經驗來看,無論是革命、建設、改革任何時期,加強黨的建設,全黨上下就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黨和國家事業就能蒸蒸日上,反之,就可能造成人心渙散、人浮于事,甚至有脫離群眾的危險。從時代發展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使全體黨員干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保持優良傳統,黨中央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深刻認識到黨的建設的重大意義,反復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對于推進改革開放和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作用。因此,黨的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弱化。
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營養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只有善于總結歷史,并運用好從其中獲取的經驗和規律,才能不斷取得新的進步。一是有利于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任何階段要實現發展都必須堅持的根本理論遵循。但是,先進的理論只有與國家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永葆理論的活力與生命力。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審視歷史的發展,并將從中總結的經驗進行提煉、概括,從而用中國實踐充實、完善馬克思主義,創新既彰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兼具中國特色的時代理論。二是有利于更好地避免錯誤,實現團結進步。世界在不斷地運動、發展、變化,前進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輝煌,也難免經歷困難坎坷。“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們不僅要從成功中獲取經驗,而且要善于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在正反辯證中掌握規律,探尋解決前進道路上問題的方法,從而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和立足未來的遠見卓識凝心聚力、共謀發展。
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的特點和問題
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一直是學者比較關注的課題。立足于自身學科研究的視角,學者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開展了眾多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聚焦于各個時間段相關歷史經驗的研究,大體可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經驗研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經驗研究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研究。二是聚焦于各環節相關歷史經驗的研究,大體分為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但是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是學者多是從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進行研究,而從整個學科未來發展視角進行的整體性、系統性研究并不多。二是學者間對話較少,學科內部的壁壘仍然存在,在許多重大問題和重要領域上沒有形成共識,致使學科研究的基本構架有待健全與完善。三是在研究人才的培養、研究手段的創新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深化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的著力點
針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我們應把研究視角放在一百年的歷史周期中,進一步深化研究,為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注重進行系統性研究。系統是由一定數量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要素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黨的建設是一個龐大、復雜、系統性的工程,包括政治、思想、組織等多個環節,涵蓋從革命、建設到改革的各個時期,每一個環節、每一段時期的歷史經驗研究,對于新時代黨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系統不是各要素的簡單疊加,因此,如果在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中將每一個方面割裂開,孤立地進行研究,研究水平和能力就難有質的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加強黨的建設方面始終堅持系統思維,構建起一套常態化、系統化的管黨治黨體系。因此,在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研究中,必須貫徹系統性原則,突破原有的單一思維框架,進行多維度、立體式的研究。同時,要加強各項研究的聯通與互動,保證各方面的研究能夠齊頭并進,形成良好的集成效應,在對歷史經驗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增強對未來黨的建設的預判性,推動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
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理論為實踐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在理論的指引下,實踐的目標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確;實踐是理論的生命根基之所在,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反復檢驗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推動理論的完善與發展。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研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研究同樣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在對歷史進行科學把握和審視的基礎上,總結出引領未來建設的一系列規律,提升黨的建設的科學性。另一方面,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實踐,離開實踐去談理論,就是空中樓閣,就會陷入“經院哲學”的陷阱。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所有的理論都是在偉大事業的實踐中提煉創造而成的。要實現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的新發展,就要把研究深深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這樣的研究才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因此,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既要實現理論創新,又要推動實踐發展。
構建具有特色的話語體系。伴隨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也面臨諸多新情況、新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認為其與國家建設、黨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關,并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指明方向。當下,有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借“歷史虛無主義”之手,試圖否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要樹立斗爭意識,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研究正本清源、激濁揚清,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民族發展的根基。同時,要適應時代發展的特點,注重調查研究,注重研究政治性和理論性的協同發展,打造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黨的建設研究話語體系,增強“四個自信”。
學會利用大數據等手段,開創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新境界。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升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大數據的發展,為黨的建設及其研究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空間。因此,在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中,必須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轉變傳統、固有的思維,依靠大數據平臺,推動研究的數字化、信息化,提升研究效能。首先,善于利用大數據分析當下的研究熱點與薄弱環節,從而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其次,通過大數據分析受眾的興趣點所在,提升內容輸出的針對性。最后,通過大數據平臺推動研究成果的共享,加強研究人員之間的互動溝通,建設完備的學科體系,推動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研究的科學發展。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