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始終堅持從政治上建設黨。早在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1945年黨的七大又提出“首先著重在思想上、政治上進行建設,同時也在組織上進行建設”的思想。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一百年來,黨的政治建設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在實踐上不斷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果,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必須踐行旗幟鮮明講政治這個根本要求,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政治屬性是政黨第一位的屬性。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的方向和效果,對黨的其他方面的建設具有統領和綱舉目張的作用。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是踐行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確保黨的政治建設有成效、抓緊抓實抓好的必然要求。離開了講政治,不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黨的政治建設的統領作用就難以發揮,黨的建設就會失去“綱”和“本”,甚至迷失方向,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從政治上看。旗幟鮮明講政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即將來臨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毛澤東同志進一步強調,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改革開放后,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同志政治意識淡化的現象,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反復強調“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共產黨不講政治還叫共產黨嗎?……干部在政治上出問題,對黨的危害不亞于腐敗問題,有的甚至比腐敗問題更嚴重。”黨的十九大總結歷史經驗,把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并明確提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這一重大決策和理論創新,把黨的政治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極大地深化了對黨的建設規律的認識。正是由于旗幟鮮明講政治、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碩果累累。一批“老虎”“蒼蠅”“蛀蟲”被清除出黨,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必須抓住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個首要任務,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首先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只有把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首要任務,大力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引導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一錘定音、定于一尊的權威,才能把全黨牢固地凝聚起來,進而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形成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
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堅持的一條重大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從根本上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反復證明,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什么時候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事業就不斷取得勝利;什么時候離開了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就必然弱化,黨的事業就必然遭受挫折。巴黎公社失敗,敗就敗在缺乏集中和權威。蘇共垮臺,垮就垮在放棄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勝利,勝就勝在有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之所以能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使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根本在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于把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極大地提高了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和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必須堅定理想信念這個政治靈魂,堅守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如果在方向問題上出現偏離,就會犯顛覆性錯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堅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就是要發揮政治指南針作用,引導全黨堅定理想信念,廓清思想迷霧,澄清模糊認識,排除各種干擾,把全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
我們黨是靠共同的革命理想凝聚起來的政治組織。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安身立命之本。一百年來,我們黨雖歷經種種艱險和磨難,但為了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支撐。鄧小平同志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的經驗時指出,我們一靠理想,二靠紀律。事實證明,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就能煉就金剛不壞之軀、鋼筋鐵骨之志,就能在各種誘惑、風險、挑戰面前,保持堅強政治定力,“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今天,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還會有各種“婁山關”“臘子口”,還將遇見各種“黑天鵝”“灰犀牛”。我們必須持續發揮黨的政治建設的統領作用,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學習黨的歷史結合起來,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這樣,我們就能把全體黨員鍛造成堅守正確政治方向的先鋒戰士,把各級黨組織建設成堅守正確政治方向的戰斗堡壘,為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必須緊扣民心這個最大政治,夯實黨治國理政的政治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執政的晴雨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些樸素的話語,深刻詮釋了黨和人民須臾不可分離的內在關系。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只有緊扣民心這個最大政治,把得民心、順民意、匯民智、聚民力作為重要出發點和著力點,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才會堅如磐石,黨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不懈奮斗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保持血肉聯系的歷史。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依靠人民群眾的銅墻鐵壁,以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以“小推車”“木帆船”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拜人民為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靠人民的支持和參與,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成功開辟、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告訴我們,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政黨生存發展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一如既往地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必須燒旺黨內政治生活這個“大熔爐”,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好,黨內就會正氣充盈;政治生態不好,黨內就會邪氣橫生。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必須經過黨內政治生活這個“大熔爐”長期淬煉,不斷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開展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早在1926年的中央文件中,我們黨就開始使用“黨的生活”的概念。1929年毛澤東同志在古田會議上提出了“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的思想。經過延安整風淬火,我們黨形成了以三大優良作風為標志的不同于其他政黨的顯著特征。中國人民正是從“延安作風”與“西安作風”的對比中,堅定了跟我們黨走的決心。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目標,即要努力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先后制定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有力推動了黨的政治建設,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黨內政治生態明顯改善,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黨內政治生活隨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充分發揮黨內政治生活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金鑰匙”、黨員干部錘煉黨性“大熔爐”、純潔黨風“凈化器”作用,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在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中接受政治體檢,打掃政治灰塵,凈化政治靈魂,增強政治免疫力,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
必須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這條“高壓線”,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黨的團結統一是黨的最高利益,是黨的力量和生命所在。黨的紀律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只有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才能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進步。否則,黨就會像一盤散沙,毫無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就會在困難、風險、挑戰面前分崩離析,喪失執政地位。
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嚴明黨的紀律,首要的就是嚴明政治紀律,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重要基礎。我們黨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1927年,黨的五大通過的《組織問題決議案》就將黨的政治紀律與其他紀律相區別,首次明確提出了“政治紀律”的概念。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從失敗和挫折中奮起,團結帶領人民打敗窮兇極惡的敵人、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奪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勝利,靠的就是嚴明的紀律特別是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如果紀律松弛、政治紀律遭受破壞、不講政治規矩,黨的事業和形象就會遭受嚴重損害。歷史警示我們,只有持之以恒地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使這條“高壓線”始終帶電運行,黨的政治建設才能落地落細。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把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放在首要位置,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自覺同一切違反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有損黨的團結統一的言論和行動進行堅決斗爭。
必須厚植政治文化這個“精神底蘊”,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清正廉潔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是我們黨始終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被歷史和人民選擇領導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根本所在。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離不開良好黨內政治文化的熏陶和滋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把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厚植黨內政治文化的精神底蘊,涵養良好政治生態,為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提供豐富文化滋養。
我們黨由先進文化孕育而生,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一百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培育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彰顯著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是黨內先進政治文化和紅色基因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的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對我們黨來說,在長期奮斗中積淀的優良傳統、革命精神,有著穿越時空的價值和影響,是興黨強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以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為源頭活水,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切實做到廉潔自律、廉潔用權、廉潔齊家,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是政治能力最集中的體現,是領導干部第一位的能力。領導干部是黨執政興國的中堅力量。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的樞紐,就抓住了把黨的政治建設落實到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上、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牛鼻子”。
抓住“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是我們管黨治黨的寶貴經驗,也是推動黨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法寶。在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加強黨的政治能力建設。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黨總能明辨方向、把握大勢,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其關鍵就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黨要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黨和人民事業長長久久推進下去,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這既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黨的建設特別是黨的政治建設提出的根本要求。深入領會、全面貫徹這一根本要求,就是要在黨的建設尤其是黨的政治建設中,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教育引導各級領導干部以國家政治安全為大、以人民為重、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本,增強科學把握形勢變化、精準識別現象本質、清醒明辨行為是非、有效抵御風險挑戰的能力;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切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責任。
(作者為中國文聯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