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建動態
          新時期上好高校思政課的“戰略思維”
          發布時間:2021-02-05瀏覽量:4374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極為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將“立德樹人”擺在高校辦學的首要位置。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水平皆有較大提高。不過,高校思政課對于廣大學生的影響力仍需增強,與黨和人民對于思政課教學的期望和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復雜且多元。目前來說,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提高實效,在提高“法”之保障和加強“術”之拓展之外,還需格外關注“勢”之破解。

          首先,看“法”之保障。“法”乃制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法”之構建已有較好的基礎。譬如,教育部專門出臺《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2017年本)》,對思政課教學有各種硬性政策。這是高校上好思政課的政策保證。其次,再看“術”之拓展。“術”乃技巧。長期以來,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對思政課教學技巧的提升一直沒有放松,從線下到線上,從課內到課外,各種互動教學的方法層出不窮。無“法”則無制度保障,無“術”則無實踐手段。政策和技巧為高校提供了上好思政課的基礎條件。但是,僅有“法”有“術”,而無將“法”落實得恰到好處、將“術”運用得不偏不倚的戰略性思維,則難以突破“最后一公里”。高校思政課要真正做到入腦入心,當務之急是要突破四個“勢”,即破解四個難題。

          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四大難題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學生對思政課需求的多樣化以及思政教師能力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在思政課教學中出現“勢”的四大難題。

          思政問題整體化與思政課程區分化的“矛盾”。作為思政課的內容——理論,本來是一個整體,作為思政課的對象——學生,本來也是一個整體。當前,思政課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來武裝廣大學子,增強其“四個自信”。然而,在實際操作時,卻是用不同的課程來對應解決學生的不同問題。例如:大一上學期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主要用于解決大學生的入學適應及個人成長;大一下學期開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幫助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及歷程;大二上學期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主要幫助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大二下學期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課程的問題是有針對性的,但學生面臨的困惑則是整體的。

          思政需求多樣化與思政課程格式化的“矛盾”。高中至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漸趨穩定的關鍵時期。每個學生的人生際遇和職業預期并不相同,可能對思政課的需求也不盡一致。從職業預期上看,有的學生畢業后想從事專業性工作,有的學生畢業后想到相關黨政部門工作,還有的學生畢業后想繼續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深造。從專業差異性來看,任課教師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會明顯感覺到他們對于思政內容的知識追求與價值追求并不一樣。例如:對于理科生而言,思政課的某些知識點過于陌生;而對于多數文科生而言,這些知識點他們已耳熟能詳。從理論上講,思政課教學的最佳形態,就是根據每一位學生不同的思政需求進行個性化的教導;然而,思政課教材的內容是相對規范的,思政課教師的人數也是相對有限的。在此情況下,對每一位學生都因“材”施教,顯然缺乏可操作性。

          思政教師專業化與思政課程跨學科的“矛盾”。雖然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已經相對成熟。然而,即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身,涵蓋的內容也極為廣泛。譬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相對偏向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則相對偏向實踐。即使受過博士階段的系統訓練,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出身的年輕教師,也很難在短期內自如地承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課程教學任務。何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除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外,還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即使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身的博士也需要補課之后才能完全勝任該課程的教學。每一個思政課教師都“術”有專攻,即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身,也不可能培養什么都懂的“全科”人才。但是,思政課的內容卻不是單一學科可以回答的。

          思政教學具象化與思政課程抽象化的“矛盾”。一般而言,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身邊、與自己相關的事情。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想路徑是“將天下事講成身邊事,將有意義的事講成有意思的事”。一方面,要善于將教材中抽象的理論與現實中生動的實踐相結合,將政治理論所涉及的宏觀結構性命題具象為學生可感可知的事件與場景;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將這些分散的細節歸總到增強“四個自信”的大目標上來。照理說,思政課的教學過程應該遵循“先把大道理分解為小道理,再將小道理升華為大道理”的基本邏輯。具體而言就是——首先,教師要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困惑和需求;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需要將教材中的大道理進行更為細致的分解與講授;再次,在圍繞“小道理”的師生互動過程中,發現學生困惑并反思教學不足;最后,結合前三階段,再將具體的講授過程升華為與教材一致的大道理。不過,就思政課的教材而言,一方面,思政課教材具有權威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教材也有相對抽象性,因為要在一定的篇幅容納整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不可能過分關注細枝末節。基于這樣的認識,不難發現,思政課如果照本宣科,則無法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如果脫離教材,則違背了課程的初衷。究竟如何使思政課的教師、學生、教材這三要素能夠良性互動,這成了一線思政課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程需要四個創新

          關乎培養可靠接班人的高校思政課,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諸多難題。在目前已經具備較好“法”(各種政策支持)和“術”(教學形式創新)的前提下,還需要有一種戰略思維,以破解上述難題,從而以“勢”的破解來切實用好“法”的優勢與“術”的拓展。

          提倡高校思政課程“協同化”,以化解思政問題整體化與思政課程區分化的“矛盾”。具體而言,即在問題之“總”和課程之“分”之后,再增加一個“總”,形成總-分-總的邏輯閉環。譬如,可以針對高年級學生開設思政限選課(類似于華中科技大學目前開設的“深度中國”課程),集中解答學生感到最困惑的思想政治問題。

          提倡高校思政課程“精細化”,以化解思政需求多樣化與思政課程格式化的“矛盾”。具體而言,可以號召思政課教師開設固定的思政工作坊,鼓勵其與有需求的學生進行深入的面對面交流(類似于華中科技大學目前舉辦的“深度中國”工作坊)。如果將此舉作為年輕教師晉升高一級職稱的條件,應該可以迅速推廣。

          提倡高校思政課程“組織化”,以化解思政教師專業化與思政課程跨學科的“矛盾”。具體而言,一方面通過跨教研室的聯合式集體備課,盡量拓展思政課教師的“全科”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合作教學的形式,讓思政教師取長補短,爭取達到1+1>2的效果。

          提倡高校思政課程“專題化”,以化解思政教學具象化與思政教材抽象化的“矛盾”。目前思政課教學的“專題化”原則已成共識,但在專題的擬定方面則五花八門。有的過于呆板,基本上是教材體系的簡單重復;有的過于瑣碎,幾乎成了零散問題的大雜燴。這需要在兼顧課程的政治屬性與學生的接受特點的前提下仔細考慮。


          來源:教育家雜志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