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時間
2021年12月2日,星期四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7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史綱與概論教研室老師
四、原著名稱
《歷史的教訓》
五、主講人
劉閣珺
六、主要內容
本次理論分享主要圍繞著《歷史的教訓》這本書中作者所提出觀點進行論證。
威爾·杜蘭特,美國著名學者,普利策獎(1968)和自由勛章(1977)獲得者,以他用50年時間完成了皇皇巨著《世界文明史》而在學術界廣受好評。《歷史的教訓》這本書相對來說可謂是閱讀《世界文明史》的導讀冊。
(1)歷史是什么?
杜蘭特認為,“歷史編纂不能算是一門科學。它只能算是一個行業、一門藝術和一種哲學——一個捜集史實的行業,一門通過將混亂的材料有意義地排列起來的藝術,一種尋求預見性觀點和啟蒙作用的哲學”。他認為歷史是相對的,“就歷史而言,和科學與政治學一樣,相對性至上,一切公式皆應受到質疑。”因為”歷史是如此的豐富多彩,以至于只要在實例中加以選擇,就可以為任何歷史結論找到證據。以較為樂觀的偏風選擇我們的證據,我們也許能引申出更愜意的思想。”雖然如此,杜蘭特在《歷史的教訓》這本書所做的,還是試圖在這種相對性中,從“諸如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戰爭學——來探尋歷史必須回答的問題: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類行為的本質,以及人類的前途究竟會如何?”
(2)歷史由人類創造,還是盲目發展?
杜蘭特告訴我們:“人類歷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間,而歷史的第一個教訓就是要學會謙遜。”這是就地球或者是地理而言的,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被地球孕育,受地理限制,”地理好比是歷史所在的子宮,哺育著歷史,規范著歷史“,盡管人類創造出了文明,歸根到底,是在地球上創造的。
關于人類種族是否天生不平等?杜蘭特不認同種族優劣論:“歷史知識會告訴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對此有所貢獻'這是我們共同的遺產和債務;受過教育的心靈,都會善待每位男女,不論他們的地位多么低,因為每一個人,都對所屬種族的文明做出過創造性的貢獻。”有意思的是,杜蘭特對歷史作了一個簡要的概括:“南方人創造文明,北方人就征服它、毀滅它、借鑒它、傳播它。”這是對歷史現象的一個概括,不是結論,更不是真理。翻翻中國的歷史,大抵這個概括也是不錯的。
關于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杜蘭特認為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行為卻又并未發生多大的改變。“歷史大體上是由求新的少數人之間的沖突造成的,大多數人只為勝利者鼓掌歡呼,并充當社會實驗的人類原材料。”爭強好勝或者求新的少數人之間的沖突與斗爭,產生充滿張力的創造性力量,帶來富有活力的發展,才能產生整體隱而不彰的基本統一與運動。
(3)政治如何改寫歷史?
關于人類道德的發展,杜蘭特認為道德規范要不斷適應歷史和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形態中,道德規范都是不同的。原始社會與農業社會的道德不同,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的道德不同。在社會的發展變化中,道德規范會經歷或快或緩,或激烈或平和的變化,“因此,我們不能有把握地說,我們這個時代的道德松弛是衰敗的先兆,還是已失去了農業社會基礎的道德規范,向著仍在由我們的工業文明融鑄為社會秩序和常規的道德規范痛苦而可喜的轉變。”
關于“經濟與歷史”,杜蘭特認為,經濟的解釋能闡明很多歷史現象,但也不能低估了群眾運動中非經濟(如宗教的狂熱、民族的情緒等)誘因所起的作用。所有的經濟史都是這個社會有機體緩慢的心臟跳動,財富的集中和強制再分配,便是它巨大的收縮與擴張運動。
關于“政府與歷史“。杜蘭特認為,絕對的自由并不存在。“約束是自由的基本條件,把自由搞成絕對的,它就會在混亂中死去。”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秩序。
關于“戰爭與歷史“。杜蘭特認為“戰爭現在是競爭和人類物種自然選擇的最終形式”。在過去有歷史記錄的3421年中,只有268年沒有發生過戰爭。戰爭是歷史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之一,不會隨著文明與民主的發展而減少。但同時,杜蘭特期望“我們必須挑戰千年以來罪惡的先例(這里是指“以戰止戰”),要敢于將倫理學上的“黃金法則”(指“以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別人,不以你不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別人”)適用于國家。”盡管路還很長。
(4)真的有進步嗎?
杜蘭特認為,從歷史的過程來看,人類的本性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有的只是“技術成就”。杜蘭特并不否認進步,“一個偉大的文明不會徹底死亡——人死功績在。一些寶貴的成果,歷經國家的興衰沉浮而一直存在著,例如火與光的發明,車輪和其他基本工具的制造;語言、寫作、藝術、歌曲;農業、家庭和父母之愛,社會組織、道德和慈善,以及傳播家庭和種族經驗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是組成文明的基本要素,從一個文明歷經危難而傳給另一個文明被頑強地保存下來。它們聯接著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