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時間
12月20日,星期一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7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史綱教研室老師
四、原著名稱
《西方美學史》
五、主講人尹啟杰
六、主要內容
本次原著分享主要圍繞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比較系統的介紹亞里士多德——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人的美學思想的起源、發展、影響和其哲學的關系以及對其美學思想的批判。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受他的老師柏拉圖的影響,同時又超越了他的老師,從一種唯心主義的美學,走向唯物主義的美學,當然他的唯物主義并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包括他的哲學思想“四因說”也在他的美學思想中有其體現。我們對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的學習是需要有自己立場的,研究美學史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南。
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人
1、方法上的轉變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詩學》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學論文”,“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以獨立體系闡明美學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亞里士多德標志著希臘思想發展中的一個很大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關鍵在于亞里士多德首先是個自然科學家和邏輯學家,他放棄了過去的主觀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學思辨,對客觀世界進行冷靜的客觀的科學分析。這是一種方法上的轉變。最為顯著的是他從生物學里帶來了有機整體的概念,從心理學帶來了藝術的心理根源和對觀眾的心理影響兩個重要的觀點,從歷史學里帶來了藝術種類的起源,發展與轉變的觀點。在后來歐洲文藝理論領域里有所謂“自然科學派”,“心理學派”,“歷史學派”。這些學派都要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找出它們的祖先。
1、哲學上的轉變
亞里士多德在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過程中邁進了一大步,盡管這個轉變還不徹底。首先應該指出的是他認為普遍與特殊的辯證的統一,“理”即在“事”中,離“事”無所謂“理”,這就推翻了柏拉圖的超感性世界的永恒的“理式”以及整個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基礎。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一切事物的成因不外四種: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實際上亞里士多德是把“自然”或“神”,看作一個藝術家,把任何事物的形成看成藝術創造,即使材料得到完整的形式,藝術本身也不過是如此。
2、摹仿的藝術對現實的關系
“藝術”在亞里士多德時代的意思,即一切制作,包括職業性的技術在內。我們當前說的“美的藝術”如詩歌、音樂、圖畫、雕刻等,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叫做“摹仿”或“摹仿的藝術”。亞里士多德不僅肯定藝術的真實性,而且肯定藝術比現象世界更為真是,藝術所摹仿的決不如柏拉圖所說的只是現實世界的外形(現象),而是現實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歷史所寫的只是個別已然的事,而詩所寫的就帶有普遍性,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必然性和普遍性詩事物發展的邏輯,要在發展過程中才見得出,所以亞里士多德提到人物性格時總事說“在行動中的人物”。
3、文藝的心理基礎和社會功能
依柏拉圖,理想的人格能使理智處在絕對統治的地位,理智意外的一切心理功能例如本能,情感,欲望等等,都被視為人性中“卑劣的部分”,都應該毫不留情地壓抑下去。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恰恰與此相反。他的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格,本能,情感,欲望之類的心理功能既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就有要求滿足的權利;給它們適當的滿足,就性格的發展就會發生健康的影響。以此為出發對文藝做了辯護:文藝滿足人的一些自然要求,因而使人得到健康的發展,所以它對于社會是有益的。在《詩學》第四章亞里士多德指出文藝的兩種心理根源:一種是摹仿本能,摹仿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使人從客觀事物獲取知識,所以能產生快感;另一種是愛好節奏與和諧的天性,摹仿出來的東西如果見出節奏與和諧,也就能產生快感。第一種與內容有關,第二種與形式有關。歐洲文藝界又一個長久爭論的問題:文藝的目的是什么?快感,教益還是快感兼教益?柏拉圖是片面強調教益而力圖扼殺快感。亞里士多德是最高的一個為快感辯護的哲學家。他認為不同種類不同性質的文藝激發不同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凈化作用和不同的快感。
在某些問題上,特別是在主張上層統治人物才能做悲劇主角,請示技藝和文藝職業以及把靜觀懸為文藝的最高理想等方面,他反映出當時奴隸主的意識形態,因而暴露出他的歷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