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時間
12月21日,星期二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7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教研室全體成員
四、原著名稱
《中國大歷史》
五、主講人
王海燕
六、主要內容
(一)主要觀點
這是黃仁宇先生以往關于中國歷史論述的總和。全書短短二十余萬字,勾畫整個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全貌,將浩瀚如煙的中國歷史高度壓縮,又與歐美史縱向比較,指出了傳統社會不容產生現代經濟體制的原因。
書中主要講述了中原地形對農耕經濟形態及中央集權制形成的重要作用;統治者解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的過程;描寫了皇權及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的歷程以及中國在舊有的體制下由盛轉衰、淪為半殖民地,同時不斷掀起救亡圖存運動的歷史。最后作者提到經過無數仁人志士的努力,迎來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由于黃仁宇獨立的立場、獨特的視角,使本書具有不同于其他同類著作的風采。
(二)精彩之處
該書之所以能暢銷十余年不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在歷史理論上有所創新。應該說,《中國大歷史》并沒有發現什么前人所沒發現的史料,它靠著“大歷史”和“數目字管理”這些黃仁宇獨創的概念,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歷史在讀者面前耳目一新。正如黃仁宇先生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在1960年代,我就覺得我們應當廣泛的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后連貫的綱領,和西歐史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才談得上進一步的研究。”
1.作者從地理環境因素的多個角度論述了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國? “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采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形態的官僚體系。”這一點視角獨特、耐人尋味。
正如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類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生存的問題。在物質不豐富的情況下,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國家。按照作者所言,第一,纖細黃土示意耕種,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國社會形成了小塊耕地的操作。第二,泛濫成災的黃河,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能夠調度全國資源,來幫助災民恢復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設施。“按理說來,有一個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權,又有威望動員所有的資源,也能指揮有關的人眾,才可以在黃河經常的威脅之下,給予應有的安全。當周王不能達成這種任務時,環境上即產生極大的壓力,務使中樞權力再度出現。所以中國的團結出于自然力量的驅使。”第三,中國西北地區游牧民族的搶奪也需要國防上的集權。游牧民族每當天氣干旱、氣候不好的時候就偷襲中原,搶奪糧食,所以要修建長城這樣的防御設施。這一點可以通過全國的國防線與十五英寸的等雨線符合作為印證。“全國的國防線大致與十五英寸的等雨線符合,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國防線……總之它在地理上構成第三個因素,注定著中國農業社會的官僚機構必須置身于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體系之下。”
2.關于朝代的興衰更迭問題。黃仁宇先生從賦稅、吏治等方面對此作了分析。朝代興起之初,由于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在賦稅徭役上對百姓的盤剝較輕,但是隨著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恢復、生產發展,王朝統治者必然不會滿足于現有的掠奪,必定會逐步加重賦稅。這樣激起政府和民眾的對立在所難免。政府與民眾的對立必然導致朝代的興衰更迭,我國五千余年的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
(三)個人感悟
讀完這篇文章,我從黃仁宇先生運用獨特歷史視角“綜合”長時段歷史的大局意識與邏輯思維中受益匪淺。不僅文章精巧的構思、出色的文筆,在謀篇布局上,黃仁宇先生也頗費工夫,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易于讀者理解中國“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深層歷史緣由。例如,開篇第一章“西安與黃土地帶”并不從三皇五帝講起,而是以古都西安為歷史的制高點,從《長恨歌》談起,對中國的歷史作總的俯瞰。此后幾篇文章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評析都圍繞“西安”這一城市展開。例如“西安事變”、“秦始皇”等。例如,從秦始皇兵馬俑的逼真與龐大,復雜與靈活中看到了如此工程“非有創意上豐富的溝通和技術上充分的合作”,認為這印證了“戰國時代高度的動員水平和百家爭鳴的景況。”總之,讀完此書對于整個中國歷史有了再次的熟悉和了解,當全景的歷史畫卷伸展在眼前時,愈發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愈發感受到讀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