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動態
          “跟我讀原著”之《毛澤東、斯大林和朝鮮戰爭》
          發布時間:2021-12-29瀏覽量:4781

          一、活動時間

          2021年12月22日,星期三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7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綱要和概論教研室老師

          四、原著名稱

          《毛澤東、斯大林和朝鮮戰爭》

          五、主講人

          戴宇政

          六、主要內容

          前不久上映的《長津湖》,使越來越多的人對朝鮮戰爭以及中國抗美援朝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本次的原著分享是以沈志華教授的《毛澤東、斯大林和朝鮮戰爭》這本書為基礎,使大家對朝鮮戰爭能夠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說明對歷史要有批判性視野。這本書全面解析了朝鮮戰爭爆發和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決策背后的蘇聯因素以及中國、蘇聯、朝鮮三國間的博弈與合作,以中俄兩國現存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為基礎,顛覆曾為人們所熟知的種種敘述與結論。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沈志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冷戰史、蘇聯史、特別是中蘇關系與朝鮮戰爭。他的所有論著都是以極為扎實的第一手資料的發掘和把握為基礎而完成的,并都具有多邊、多層面以及多語種檔案資料研究的鮮明特征,而這正是“冷戰史新研究”(The New Cold War History)學術新潮流的一個基本特點。朝鮮戰爭是指1950年6月爆發于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后因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的卷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是冷戰時期的第一次大規模“熱戰”。

          1. 原著內容

          1. 斯大林同意發動戰爭的原因

            關于這個問題,學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過去在西方最流行的一種看法認為,斯大林同意發動朝鮮戰爭是因為艾奇遜在1950年1月12日的講演中把日本、琉球和菲律賓連接起來,說成是美國在太平洋的防御線。最近幾年出現一種新的看法認為,斯大林同意發動朝鮮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把美國吸引進來,讓他在亞洲陷入一場與中國的戰爭,而蘇聯選擇置身事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觀點,斯大林改變了冷戰爆發以來謹慎保守防御的路線,開始鼓勵各國革命,是因為斯大林所說的“國際形勢已經發生變化”,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變得有利于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以上種種觀點,眾說紛紜,而我個人比較認同的是沈志華老師提出的,斯大林同意金日成采取行動有蘇聯自己的考慮和利益。蘇聯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的讓步,使蘇聯失去了通向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和不凍港。而發動朝鮮戰爭,無論結果如何,旅順港都將繼續成為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海軍基地。這些對于蘇聯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2. 斯大林在中國援助朝鮮問題上沉默的原因

          朝鮮戰爭中,斯大林不僅沒有及時向朝鮮提供空軍援助,就連原來已經確定的為中國軍隊提供掩護的任務也停止執行。他的這些改變,源于戰局發展的本身超出了他的預期、美國的及時地反映參與朝鮮戰爭以及本身對朝鮮戰爭的結果就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換言之,如果中國出兵朝鮮并取得勝利,那必然會擴大其在朝鮮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是斯大林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如果放任美國繼續攻打朝鮮,那么中國和蘇聯的利益多多少少都會損失。

          (3)中國對出兵朝鮮問題決策前后變化的六個階段

          在美國介入朝鮮戰爭之后,中國在如何援助朝鮮問題上,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毛澤東:積極主張中國出兵,斯大林:回避的態度,結果:錯過最有利的戰機。后期:朝鮮兵敗,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金日成和斯大林要求中國出兵援助,在軍事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毛澤東仍力主出兵援朝,但中國多數領導人主張謹慎從事。

          毛澤東及中國領導人關于出兵朝鮮進行了多次討論,其決策的客觀條件以及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決策目標前后發生多次變化,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年5月14日,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積極準備進攻臺灣的戰役。第二階段: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美國出兵干涉,并在聯合國的批準下組織了多國部隊。第三階段:1950年9月15日,美軍仁川成功登錄,朝鮮軍隊后路被切斷,主力部隊陷入包圍,戰局出現逆轉。第四階段:1950年10月1日,朝鮮人民主力軍已被擊潰,三八線一帶處于無人防守的狀況,聯合國軍開始越過三八線北進。第五階段:1950年10月11日,聯合國軍迅速向北挺進,美國軍隊已越過三八線,同時美國飛機襲擊了蘇聯邊境地區的空軍基地。第六階段;1950年10月18日,朝鮮已經完全喪失了防御能力,發現大量美國軍艦在三八線以北的咸興地區海面出現,形勢更加危急。

          (4)中國抗美援朝的四個動機

          第一,根據國際分工為社會主義陣營承擔的責任。早在1949年夏天劉少奇秘密訪問莫斯科時,中蘇兩黨達成共識及在國際革命運動中應有所分工,斯大林希望中國今后多擔負一些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方面的幫助。第二,由臺灣問題引發出對抗美國的革命熱情。令中國最驚訝的是,美國對朝鮮戰爭第一反應竟是宣布臺灣地位未定,并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也就是說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杜魯門首先把中國而不是朝鮮,擺在了美國的對立面。第三,對中國邊境安全和主權完整受到威脅的憂慮。這一點是出于中國和朝鮮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一旦讓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而蘇聯再次出兵東北,那么其必然結果是無論戰爭勝敗如何,中國都無法保證對東北的主權不受損害。正所謂“唇亡齒寒”。第四,維護中蘇同盟的戰略態勢,以保障中共政權的鞏固。取得斯大林的信任介入中蘇同盟條約的庇護保證中共的新生政權則是貫穿始終的,也是其最后決定抗美援朝的動機所在。

          3.感想和體會

          在我看來這場戰爭是完完全全可以避免的,或者即使發起結果也可以以朝韓統一為最后戰爭的結果,而導致現在這個結果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大概是各國有各國的立場和利益,并沒有真正站在世界和平和穩定發展的立場上去參與和考慮朝鮮戰爭。無論是斯大林、金日成還是毛澤東,都有他們做出相關決策所考慮的因素,斯大林為了保證蘇聯在遠東的利益,選擇發動戰爭;而又為了使自身不陷入戰爭,引起美國的懷疑,三番兩次改變決策,像踢皮球一樣,推卸自己應擔當的責任。而中國也是為了不讓蘇聯方面懷疑,所以始終聽從蘇聯的安排,不越雷池一步,延誤出兵的最好時機。金日成是想統一南北,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太過急躁。現在看歷史,我們不能單純的說朝鮮戰爭的責任應該誰負,因為每個人都站在了自己的立場上,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思考顧慮,我們都無法真正去揣測他們當時的心理活動,只能從史料和當時的國際環境來推測,但往往人心才是最難以琢磨的。

          “歷史的奧妙在于它可以包含無窮無盡的假設,歷史的冷峻在于它總把假設永遠置于假設。”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