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時間
5月5日,星期四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7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教研室全體成員
四、原著名稱
《一九八四》
五、主講人
王霞
六、主要內容
此次研討的是喬治˙奧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主要圍繞作者簡介、作品的主要內容、作品的影響等方面展開。
(一)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1903年—1950年),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他的代表作《動物莊園》和《1984》是反極權主義的經典名著。奧威爾是一個以誠實的政治信念來真實寫作的作者,在《我為什么寫作》中他說:“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時候,我所寫的東西,無一例外地都毫無生氣,都成了華而不實的段落、沒有意義的句子、矯揉造作的形容詞,總之,都是廢話。”
喬治·奧威爾生于英屬印度,曾擔任英屬印度殖民地的警察,后舉家遷回英國。他作為一位社會主義者,參加了西班牙內戰,但是在內戰中看到代表“社會主義”一方的共和派內部派別林立內斗不斷,西共在莫斯科的操控下對反對派進行暗殺。奧威爾本人在西班牙內戰后也被斯大林主義者暗殺過,差點死掉。因為目睹和經歷了這些,奧威爾本人對斯大林主義及其變種中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產物十分失望,認為這稱不上社會主義,而是一種不健康的社會形態。這便在他心中種下了撰寫集權主義諷刺作品的種子。
因此,雖然奧威爾所作的是政治的寫作,但他不信任任何意識形態,他的寫作依靠的不是這樣或那樣的政治理論,而是他自己的經驗和感覺,這種經驗和感覺不是孤獨的,而是與他人的生活現實聯系在一起。
-
作品內容的介紹
一個極權的政府統治下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你或許會在其中看到熟悉的歷史、看到影射的現實,這一切你并不會太陌生。我們簡單了解一下書中的部分內容:
《1984》講述了在英社(英國式社會主義)的集權統治下,人們處于一個言行舉止處處受監控,監聽的社會,沒有一點點所謂的個人自由;無論是思想形態還是身體語言,都受到極度的控制;這是一個人隨時都會消失的世界,永遠的從這個世界消失,你甚至連殘存的氣息都不可能嗅出。
在英社的統治下,人們都以相似的形態在生活著:吃飯,工作,睡覺,參加自由活動。所有的單獨行為都會被視為對國家的不忠。個人沒有絲毫獨處的空間,國家的每一個角落都安裝電幕,竊聽器,你工作的地方,你的家里,大街小巷,這些冷冰冰的監視器,赤裸裸的出現在你的眼前,使你無處遁尋。
當夜幕降臨時,恰恰會是最駭人的時刻,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作為未來你的呈堂罪供;黑夜里,大批人馬闖入你的家中,將沉睡中的你從夢中拽起,雙手鐐銬,猛打腳踢,最后逮入監牢,進行無休止的思想改造。
在這樣的國家,沒有所謂的親情道德,孩子們從出生就被送進統一的學校進行深刻的思想改造,他們一輩子接受執政黨的思想沖刷,在他們的骨頭血肉里, 任何有悖于黨政的念頭都是罪無可赦的,即使那個對象是他們的父母。這樣根深蒂固的思想灌輸將一個個孩子變成了思想警察的一雙雙眼睛,他們偷偷的或者準確點正大光明的監視著父母兄弟,哪怕身邊的人無意識的說了句夢話,一句不忠于黨的話,孩子們也會立即向思想警察揭發。“孩子”不再是美好,單純的代名詞。如果說他們生下來像一張什么都沒有的白紙,那么此時的他們已經被太多的黑墨染色。
在這樣的國家,也沒有所謂的性欲貪戀,對于男女結婚,執政黨黨一直抱著消極的態度,盡可能的去減少家庭的組合。因為對于執政黨而言,家庭的組成意味著兩個人要將自己精力的一部分投入到家庭,正常男女的性欲激情會增加雙方頭腦的興奮度,從而減少對黨政事業的關注度。所以,盡可能的減少男女的交合,最大目的的保證個人精力投入到國家事務之中;個人似乎已經不是完整的個人,他們只是國家統治的一個個工具。
國家的基本社會結構分為四成,處于金字塔頂端的是“老大哥”,第二層是核心黨,是國家的大腦中樞;第三層是外圍黨,是國家的手,最底端的是無產階級,即下等人。
主人公溫斯頓供職于記錄局,負責撰寫國家文書,報紙,領導人決策;就是將歷史真相隱藏起來,所有與黨政思想不符的觀點,歷史的文書,演講報道都要重新改寫,將改寫后的文獻記錄在冊,供后人查閱。執政黨按照自己的意志為后人編寫了一個以他們意志為主宰的世界。在溫斯頓工作的行政區除了真相部外,還有另外三個部門,分別是仁愛部、和平部和豐隆部。和平部負責軍備和戰爭;仁愛部負責維持秩序、鎮壓和嚴刑拷打;真理部負責宣傳、文教和篡改歷史;富裕部負責生產和分配。另外,黨有著一條特別的口號:無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戰爭即和平。
“我們是死人,我們真正的生命存在于未來之中,我們將以一坯塵土,幾根枯骨的形式躋身未來”歷史就這樣隨著一代代人的逝去而埋于塵土,后人看見的不過是一個假臆虛偽的歷史,前人與后人之間隔了一道無法跨越的橫溝,卻無從追溯。
-
作品的影響
《1984》(1949年)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問他最著名的反烏托邦、反極權的政治諷喻小說。《1984》已經被翻譯成至少62種語言,而它對英語本身亦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書中的術語和小說作者已經成為討論隱私和國家安全問題時的常用語。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匯都已經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奧威爾式”(Orwellian)“奧威爾主義”(Orwellism)這樣的通用詞匯,不斷出現在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
本書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說之一,此外還在1984年改編成電影上映。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21世紀出版的暢銷小說《1Q84》即向該書致敬。“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論家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