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下午,我院德法與原理教研室在208會議室舉行集體備課會,由教研室主任薛曉英主持,教研室全體教師參會。本次備課會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第四章開展,由段利飛、袁瑩雪兩位老師分享自己的教學思路,夏從亞、王永光兩位教授進行點評,最后主要由王教授為大家講解了本章的重難點,其他教研室成員共同參與了研討。
本次備課會首先由袁老師對第一節的內容進行了分析,提出教學重點內容包括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商品的二因素、勞動的二重性以及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價值規律的內容,難點則主要是勞動的二重性和貨幣的職能這兩部分。尤其是對于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部分應該給學生著重講解。接著,段老師也闡述了自己的授課思路,他認為應該著重講述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內容,要先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一個簡單的描述,用于解釋如何從封建生產結構轉換為資本主義生產結構。要將資本原始積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勞動力的交換、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講清楚。
接下來由王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教師們首先要掌握政治經濟學在學科中的地位。他指出剩余價值理論是解決資產經濟社會弊端的一個合理性、正當性、道德性、正義性的理由,剩余價值學說用于解釋資本主義的剝削性,而剩余價值的產生在于勞動力這種商品,要了解其特殊性。要把利潤的平均化講好,要講清只有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力的使用是一個生產過程不是流通過程。關于勞動時間部分的內容王教授也給出了建議。
夏教授認為教師們應該將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階級斗爭理論這四大理論講清楚。要了解經濟學史,了解基本的經濟學的思想、觀點、著作,如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這幾個學說。講課中一定要前后聯系,要說清楚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基本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世界,結合時政和熱點,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問題與課本結合起來講。
通過本次集體備課,大家對于第四章的主要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于之后如何講好這部分內容有著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