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跟我讀原著”之《萬古江河》
          發布時間:2022-05-23瀏覽量:2152

          一、活動時間

          2022年5月20日,星期五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6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史綱&毛概教研室老師

          四、原著名稱

          《萬古江河》

          五、主講人

          于清

          六、主要內容

          本次分享主要是研讀許倬云先生的《萬古江河》一書,這是一本大歷史書,講了整個歷史發展的脈絡、趨勢還有規律,其給我們解讀了每一個時代最重要的轉折點。本書把整個民族的歷史的大脈絡梳理一遍,講了從原始蒙昧的社會到夏商周三代,然后一直到秦漢的統一。從隋唐建制到南北的分裂,經過跟胡人不斷地交融,中國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財政國家。至宋元明清,中國融入整個世界,在被拉入到世界戰爭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一個獨立自主自強的國,這就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歷史。

          1.核心觀點

          本書沿襲梁啟超的觀點,從中國文化圈當作不斷擴張的過程,由中原的中國,擴大為中國的中國,東亞的中國,亞洲的中國,以及世界的中國,并以此作為各章的標題。在每一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并在互動交流中,使得中國文化不斷擴大,并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間。

          2.主要內容

          中國地理與考古——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北邊是沙漠和草原,西邊是高山和高原,東邊和南邊面對大海。這樣獨特的地貌特征,使得中國的世界是望向東南的。然而中國文化史上的地理,并不只是朝一個方向看,而是四面八方各個地區都自成格局的。

          文化的黎明——由商到周,華夏文明體系逐漸明朗成形。更重要的是,中國文明思想體系,亦即北方的儒家和長江流域的道家,兩者相互交流影響,形成中國思想的核心。許多有關人生意義與終極關懷的概念,在這個時期有了明確的界定。

          中國的中國——秦漢帝國的制度,建立了“天下國家”體制,由于普世帝國的穩定性,中國在歷經一次又一次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對抗之后,仍能延續而不崩解。同時,新進的佛教挑戰了儒道體系,這外來的信仰終于融合在中國文明之內。

          東亞的中國——在此階段,四鄰民族內襲與外來文化影響,改變了古代中國的面貌,也是中國的文化內涵更顯豐富多彩。而這一系列的內外聯動,使中國式的衣食住行有了新樣,就此奠定后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一般中國歷史的排列方式,唐宋聯稱,視為中國的統一王朝,而作者認為,宋人面對北方強鄰始終居于弱者的地位,不再是東亞的中心,并不能與唐早期的中國相比。中國北方胡化甚深,安史之亂即胡化地區挑戰中央,而安史之亂以后,河北藩鎮形同獨立,延續了胡化的文化傳統。在這一基礎上,中原與北方對抗的形勢,遂由長城代表的農牧交界,南移為以北方中間地帶分割的南北對峙。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明朝開始,世界上已經不存在遺世獨立的人群了,海洋的開通和歐洲大陸頻繁的陸路交通,將中國納入世界經濟秩序之內。貿易上的順差,使中國經濟持續成長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國在近代以前躍升世界最繁榮的地區。到清朝,相對于快速發展的西方,進入世界體系后的中國發展相對緩慢。自古以來形成的文化體系,開始固定、僵化。曾經出現知識界對中國文明的重新思考,竟也不能在此時延續下去。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制度,還能運作的最后一段歲月。

          百年蹣跚——西方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帝國的擴張,主宰了全世界的命運。19世紀中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國為適應新的世界,從內部檢討與反省、從外面學習和模仿,中國的文明竟致撕裂、扯碎。

          3、總結

          套用許倬云先生的話做本篇分享的結束語“回顧中國文化發展的軌跡,最可注意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懷。哪怕遭逢外來異質文化,也常常能夠吸收其精華,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即使一個思想體系趨于獨斷以至僵化時,也常有內發的修正,使中國文化有更新的機會。本書是中國文化成長發展的故事,中國文化走過了數千年的歷程。經歷了無數的起起伏伏,從源頭的細流,長江大河一路收納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這些河川帶來的許多成分,終于匯聚成洪流奔向大海。人類共同締造的世界文化,萬古的江河不只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我們從“遠古的中國”一直到了“世界中國”,希望大家能夠建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了解我們的過去,才能夠展望我們的未來!“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