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時間
6月10日,星期五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7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綱要和概論教研室老師
四、書目名稱
《中國人的精神》
五、主講人
劉閣珺
六、主要內容
在末世王朝搖搖欲墜之際,我們除了關注那些熱衷于建造新世界新秩序的革命者外,同時也應該反思舊文化舊制度的維護者,他們基于什么樣的觀點而拒絕一個大家都能夠看得到的光明未來,也許我們從他們保守的觀點中還是可以窺見一些歷史經驗教訓或者道理。在中國近代的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之時,辜鴻銘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堅決的維護者,其行為也許不符合當時浩浩湯湯的天下革命大勢,但其全面反映辜氏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中國人的精神》,絕對是前瞻性的深邃思想在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后熠熠生輝。劇中的他憤世嫉俗,罵遍天下強梁,性喜臧否人物,出語尖酸刻薄,不肯假貸,不留情面,這幾乎與歷史上真正的他完全重合。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那樣:“辜鴻銘的靈魂中沒有和藹,只有烈酒般的諷刺”。
中國文化輸出第一人——辜鴻銘
辜鴻銘(1857- 1928),近代學者,翻譯家,福建同安人,字湯生,自號漢濱讀易者。辜鴻銘祖籍福建,生在南洋,其曾祖父獲英人賞識成為了馬來西亞當地行政長官,父親在當地一所英人開設的橡膠園中擔任總管;其母為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后,辜鴻銘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九種語言,獲得十三個博士學位,學貫東西,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成就如此之多的他,看到晚清以來,中國人在西方人眼里的形象不斷遭到扭曲和誤解,心中十分不滿,于是,他于 1915 年出版了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尊嚴,同時也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偏見。此書一出,轟動西方,后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在書中,他詳細論述了中國人所特有的良民信仰,他們的溫順和榮譽感以及他們的責任感都是西方人所不能比擬的,他還把儒家與西方的宗教做了比較,同時,還提及了中國的婦女、中國的語言以及中國學。他用犀利的筆法,尖銳地指出,中國人之所以能保持幾千年王朝的穩定和文化的傳承,是因為中國人具有西方人所不具備的精神。李大釗評以:“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余年文化中,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
儒家文明救世論
這本書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秩序的崩潰讓辜鴻銘看到了西方的弱點,在歐洲求學時的羞憤和自卑全都變成了傲骨和自尊。他極力闡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中華文明的價值,試圖用獨一無二的文化維護沒落大國的尊嚴,甚至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把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歸于殖民擴張導致的武力崇拜,武力崇拜最終發展成為軍國主義,促使歐洲社會秩序走向崩潰。他認為,歐洲的精神文明在其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時候沒有與其協調發展,相反走向了極端。歐洲要想走出秩序崩潰,最好的藥方便是用中國人的精神戰勝歐洲人的物質,即用中國孔孟思想中的仁義,用中國人特有的“溫良”去消除武力崇拜和軍國主義。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人,人們用來控制道德力量的方式是基督教,當基督教的力量失效以后,人們找到了物質力量來維持,而利用物質力量維持公民秩序導致了軍國主義,軍國主義進而發動了戰爭。他指出,現在的歐洲人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們不知道是該維持物質力量而繼續戰爭,還是應該退回中世界尋求基督教的幫助,他們找不到一種有效而平穩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好就在中國。辜先生在書中為當時的歐洲人找到了那種新的道德力量,它就是中國人的良民信仰。
在書中,他解釋到良民信仰就是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寬恕和仁慈的力量,認為真正的有良民信仰中國人是那些堅守孝悌和三綱五常的人。他在書中說道:“良民的信仰教導說,正義的法則意為真誠、守信和忠誠,婦女必須無私地絕對地忠誠于她的丈夫,男子必須無私地絕對地忠誠于他的君主、國王或皇帝。最后我在此想說,實際上良民信仰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辜先生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精神的一種推崇,他將三綱五常概括為中國人的良民信仰,這在后來的中國思想解放運動中被認為是束縛婦女和中國人的枷鎖,在這里卻成為了中國人美好的品質。我無法對這一觀點評論的太多,但我認為,如果現在的中國人腦海中,還有三綱五常的烙印的話,那么也許現在的中國秩序會更好,至少離婚率會下降,因為忠誠的思想一旦植入人的腦袋里,那么這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
中國傳統女性精神
辜先生在他《中國人的精神》中提到了中國的婦女,還有中國人頗受爭議的納妾問題。在他的書中,他所描繪的中國婦女的理想是以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為主要內容的“三從”和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工為主要內容的“四德”。我想在辜先生的觀念里,那些整天端坐在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婦女吧。他在書中坦言不喜歡手不離鋼琴、手指不離大捧的花束,那穿著黃色緊身衣、頭上戴滿了俗麗的黃金飾品,在儒家協會大廳里,在各色人等面前露臉唱歌的現代中國婦女,這充分表達了他對當時接受了西方潮流和思想的女性的厭惡,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于傳統中國婦女的青睞。他還在書中贊揚日本女性,他說道,如果你想在真正的中國理想女性中看到溫文爾雅一詞所表達的優雅與美麗,你將不得不去日本,至少那里的婦女,甚至直到今天,仍然保持著唐朝純粹的中華文明。或許因為辜先生的夫人就是日本人吧,所以他在這里高度贊揚了日本的女性,不可否認,在對于唐朝文化的保存問題上,日本人比我們做得好,但是光憑這一點,我們不能說日本的婦女會比中國婦女優秀多少,難道說婦女的解放就意味著文化的倒退嗎?如果婦女不裹腳、去上學、享有和男人平等的權利,而不是每天低三下四跪著迎接丈夫的歸來,這就是喪失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嗎?我想辜先生如果看到現在日本婦女的覺醒,想必會認為真正的中國婦女精神已經蕩然無存了吧。
中國人的精神實質
1903年8月13日,清政府駐美公使譚錦鏞奉命來到舊金山處理外交事務,因為留著長辮子,他遭到了當地警察的侮辱和毒打,警察將他的辮子拴在欄桿上,像牽狗繩一樣當街示眾,在一片“長辮子,豬尾巴”的嘲諷聲中,泱泱大國外交官的尊嚴被肆意踐踏。圍觀的一位華裔商人不忍國人落難,花重金將他贖出,但遭此凌辱,譚錦鏞自認無顏茍活,便從舊金山大橋縱身一躍,含恨自盡。據史料記載,譚錦鏞跳橋的那一刻,贖出他的華裔就在旁邊,沒有攔他。“沒有攔他”,短短四字,筆鋒下的屈辱和無奈力透紙背,如今讀來更覺悲哀。跳橋是為尊嚴,不攔是為成全。這就是中國人,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有些東西遠比生死重要。這些東西是尊嚴,是氣節,是信仰,是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是千千萬萬看似虛無縹緲但卻震撼人心的力量。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認為,美國人純樸、博大,但是不深沉;英國人純樸、深沉,但是不夠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但是沒有純樸,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三種優秀的精神特質,這種特質概括起來就是“溫良”,“一種難以言表的溫良”。“我所說的溫良,是指不冷酷無情、尖酸刻薄、粗野鄙俗或者暴戾恣睢。”在辜鴻銘看來,“溫良絕不意味著懦弱或是軟弱的服從,中國人的溫良,不是精神頹廢的、被閹割的溫良。這種溫良意味著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是西方人不具備的一種品質。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為我們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生活在精神層面上。”
如今,用馬克思的辯證觀去審視辜鴻銘的思想,他對中國人精神的刻畫是一針見血的。他說,真正的中國人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過著心靈生活的人。中國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的心靈與理智的完美和諧。他是超前的,他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捍衛,正是當今中國號召的文化自信。他所謂的中國人的精神在革命、戰爭和思想變革的淘洗下依然存在并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