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時間
9月22日,星期四上午
二、活動地點
馬克思主義學院207辦公室
三、參加人員
概論教研室教師
四、原著名稱
《新異化的誕生》
五、主講人
尹啟杰
六、主要內容
《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是一部討論現代社會的生活質量出了什么問題的著作。
為了回答“我們如何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如果我們的生活不美好,那么問題出在哪里?“這樣一個問題,羅薩提出:“社會的不斷加速擠壓著生活時間,這才是阻礙我們現代人過上美好生活的罪魁禍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個面向是加速科技的進步
第二個面向的加速:社會變遷的加速
第三個社會面向的加速:生活步調的加速
“異化”這個詞匯當然不是羅薩發明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就曾將這個詞匯作為他的重要哲學概念之一,馬克思也在一份后人稱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或《巴黎手稿》)的讀書筆記當中大談異化。”
羅薩在本書中將異化定義為“人們自愿做某些不是人們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的情況。羅薩指出,若不是認為“生活是否美好”是個人主觀感受,不是社會學的問題;不然就是片面地以為只要擁有豐富的資源就等于擁有美好生活,所以只去談政治經濟的(再)分配問題,至于美好生活的問題則被“資源拜物教”遮蔽了,繼續被忽視。羅薩認為,生活是否美好也許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但人不是、也無法獨自生活,而是必然置身于世界當中。只有獲得世界的支持,人們才能朝著美好的生活持續存活下去。世界對主體的支持不能只簡化成權力資源或物質資源,而是必須要去看整個世界關系。因此羅薩斷言,社會學應該是、也必須是一個研究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的社會學。”
社會生活的加速,以及實際上的物質世界、社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加速轉變對于時間結構顯著改變的感受,在“古典”的社會學理論當中就已經存在。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便聲稱,在資本主義當中“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而齊美爾認為生活越來越緊張、社會體驗的變遷速度,是大都會生活的(也因此是現代性的)核心特質;涂爾干則認為失序(anomia)的發生,肇因于社會變遷發展得太快了,以至于來不及發展出新的道德和連帶形式;或是,最后,韋伯援引了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將新教倫理視為嚴密的時間規訓倫理,也就是認為浪費時間是最罪大惡極的。
時間似乎流逝得越來越快,變成一種稀缺的商品,而空間在現代社會當中則一點一點地“萎縮”了,或是大家開始比鄰而處”“空間上的鄰近,對必須保持親密的社會關系來說,不再是必要的。社會關系的遠近與情感上的親密與否,跟空間距離已經毫無關聯,這讓我們身邊的鄰居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但遠在世界另一端的某個人卻可能是我們最親密的伴侶。
羅薩區分出兩種世界關系,一種是正面的“共鳴”關系;一種是負面的“異化”關系。所謂的“共鳴關系”便是意指一種主體和世界彼此會相互回應的關系。共鳴不等于“回音”,因為回音是同一種聲音的反復回蕩,但共鳴是兩種不同的聲音在相互呼應。換言之,共鳴關系是主體和世界用各自的方式來與對方進行呼應,并且在呼應過程當中兩者始終保持自己的聲音,不被對方占據、支配。共鳴關系讓主體有身處世界、不被世界拋棄的經驗,并且在共鳴的過程當中主體有機會汲取世界的支持來為自己所用、或是知道世界不動如山因此需要調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