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依據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對大學本科學生進行近現代中國基本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思想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課程從本科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注重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由史知理,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觀念上的育人目的。
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多樣化、開放性的社會環境中,普遍思想活躍,個性鮮明,在政治態度、價值取向、行為特點等各方面日益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特點,大學生群體已成為社會的重要參與群體。很多學生功利主義思想傾向較強,側重專業技能水平,由于思政課的教育功能并不顯而易見,大學生往往認識不到人文歷史素質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很多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不濃厚,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思想困惑較多。他們更為關注的是自己的前途、命運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制定了以知識、能力、情感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導向,利用各項教學資源,針對學生發展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優化課程內容,積極倡導實踐教學,如將課程與山東省、青島市的區域發展相結合,利用青島市豐富的鄉土史資源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得到實際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
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已成為目前各高校主要采用的的教學手段。為了增強本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課堂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成效,我們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利用其聲、光、電等現代化科學技術輔助教學,采用圖片資料和音像資料為學生創設歷史情景,使課程內容更加明晰、清楚和生動地得到體現,有利于加強學生對重點、難點問題的理解。學校鼓勵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引入課堂后,教學內容由“靜”到“動”,實現了現代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和積極性,既加大了課堂教學容量和信息量,又拓寬了教育渠道,增強了德育效果。
此外,青島黃海學院具有覆蓋全校的校園網絡,擁有豐富的網絡資源,能滿足全校師生的課堂網絡教學、線上答疑、文獻資料檢索查詢等需要,具備運行機制良好的網絡教學環境。
本課程按照有關教學文件制訂了一整套規章制度,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學小結、試卷和習題等納入規范化、有序化和科學化管理的軌道。所有資料均達到上網要求。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在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分不開的,我們一直注重改進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知識整體講授
授課教師平時注意積累,從多方面研究和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各方面的理論問題。授課教師幾乎每周三下午都集中召開小型課程研討會,多角度地分析和解說課程內容,廣泛搜集材料,對章節的重要知識點與理論內容作整體系統講解、說明,突出重點、難點,注重理論講述的精煉準確。在教學內容上,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力求使教學內容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合,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從教材、社會經濟發展、學生的現有的理論水平和思想實際三個維度重新梳理、組織和確定教學內容。
(二)實行分層教學
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院系學生的實際狀況,實行分層教學、分專業方向教學,實施因材施教,使各類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學習潛能,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實現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
(三)采用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適當的輕松和活躍氣氛是很必要的,教研室各位教師重視課堂討論、辯論,問答,較多地設置互動環節,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
(四)聽講和自學相結合的方法
老師根據教材內容,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問題,培養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能力和素質。通過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原著或者資料,讓學生自主挖掘學習研究資源,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比較教學法
典型對比法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例如中外對比、歷史縱向對比、歷史橫向對比,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運用典型對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現歷史規律。教學中采用比較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方便快捷地掌握歷史事件,把握歷史現象的性質特點,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愛國情感,教學效果也好。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專兼職教師經過考查和研究,擬在今后的授課中,采用新的授課模式,即將班級學生按宿舍分組,每次課堂講授結束后,按照組別布置“主題PPT展示”作業。在下一次授課開始前,利用十分鐘至十五分鐘的時間,由該小組的主講同學進行PPT成果展示。教師根據學生制作PPT的質量評定成績,計入期末成績。該教學方法經過試運行,效果良好,將在下一學年全面實施。
四、教學方法改革的效果
經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深化了對中國國史、國情內涵的理解,更加懂得了“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使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感悟,有效調動了學生的認知情緒和思維,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懷與探索奮斗的意志力。
此外,自學原著并加以研討、寫作小論文、制作PPT等方式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大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和科學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的能力。
由于授課學時的限制,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如何更好地處理傳統教學內容與時事理論政策之間的關系,對全體教師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同時,采用社會實踐教學,還需要不斷努力探索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佳結合點。實踐教學需要進一步加強,任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和大學生全員參加社會實踐教學的制度、條件和環境保障還不到位。這些問題將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