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課程資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上編習題參考答案
          發布時間:2013-11-26瀏覽量:17675

          中國近現代史課后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

          綜述 風云變幻八十年

          一、單項選擇題

          1.D  2.A  3.B  4.C  5.A  6.A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  2.AC

          三、簡答題參考答案:

          1.近代資本——帝國主義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權。如:割占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海主權;外國船艦可在中國領海自由航行,破壞了中國的領海權;外國人在華不受中國法律束,享受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協定關稅,則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等等。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開始發生變化,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一,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同外國侵略勢力勾結,成為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第三,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保存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第四,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發展緩慢,力量薄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第五,各地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極不平衡。

          第六,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廣大人民日益貧困,過著饑寒交迫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3.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呈現出的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和演變,是上述兩對主要矛盾互相交織和交替作用的結果。近代以來偉大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四、論述題參考答案: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遭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雙重殘酷壓迫,面臨著滅種亡國的危機,國貧民窮,整個國家人民處在極度貧困的悲慘境地。

          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就必須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這兩大歷史任務,就是這樣被歷史地提出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是互相區別又緊密聯系的。由于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社會制度,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通過革命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國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逐步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人民夢寐以求的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美好愿望,從而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1840年英國侵略者發動鴉片戰爭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的60余年里,列強各國通過發動侵略戰爭、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等手段,它們一方面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中國;另一方面又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的中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的生產關系仍然保持著;第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但是,它始終沒有在中國社會經濟中取得支配地位;第三,封建專制制度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即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第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并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第五,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第六,廣大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其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見的。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近代和現代的革命,就是在這些矛盾激化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一、選擇題參考答案:

          .B 2.A 3.D 4.D 5.D 6.C 7.B 8.B 9.C 10.B 11.C

          二、名詞解釋參考答案:

          .鴉片戰爭前,英國為打開清朝閉關的大門,長時期的大量的向中國走私鴉片。清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實行禁鴉片措施。欽差大臣林則徐奉命到廣州禁煙,于18396月在廣東虎門銷毀所收繳全部鴉片。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完全是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正義行動。

          2.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了改變貿易逆差,英國將大量的鴉片輸入到中國,遭到中國人民的抵制。英國以此為借口,于18406月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與英國侵略者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日益受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3.1861年,在外國公使駐京前后,清廷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即“北京政變”(又稱“辛酉政變”),政權落到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的手里,奕訢等人由于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與列強進行交涉并簽訂《北京條約》,而受到侵略者的賞識。由此帝國主義開始在中國尋找代理人,進行間接的半殖民地統治。

          4.18853月,法國侵略者進犯中越邊境中國一方的鎮南關,年近七十的清軍愛國將領馮子材,指揮所部清軍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諒山大捷,使法國侵略者內外交困,茹費理內閣為此而垮臺。在近代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鎮南關——諒山大捷和它的指揮者馮子材被載入史冊。

          三、材料分析題參考答案:

          .(1)因為他們是以戰勝者的姿態進入北京的,他們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負有特殊使命壓在清政府頭上的“太上皇”。可見清王朝已經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主權國家了。

          (2)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外反動派開始勾結起來,共同殘酷壓迫剝削奴役中國人民。但是這種勾結對清政府來說并不是平等的。西方列強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實際統治,而清朝封建統治者開始淪為外國侵略者的代理人和奴才。

          (3)外國侵略者開始在中國尋找代理人對中國實行間接殖民統治。

          .(1)從上述資料看,第一,反映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已經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以商品輸為主發展為帝國主義階段以資本輸出為主;第二,帝國主義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壟斷了采煤、新式采鐵和冶鐵等現代重工業和水陸交通運輸業,特別是列強對中國鐵路的控制,不僅攫取了巨額利潤,獲得鐵路沿線的許多經濟權益,而且還由此從政治上、軍事上取得對這條鐵路及其沿線地區的控制權,確立和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勢力范圍。(2)列強對中國重工業、交通運輸業的壟斷地位,使中國民族工業舉步為艱,在這些現代工業中難與外國壟斷資本競爭,而在現代輕紡工業等領域,也由于外國資本的競爭,不斷的萎縮,如材料所列,1913年,外國資本控制了41.2紗錠和49.6%的布機,使中國民族工業難以獨立發展。而且對中國的農業經濟也造成嚴重破壞,加速了中國傳統農業的萎縮和衰敗,中國廣大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經濟都瀕臨破產,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導致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后和人民的貧困。

          四、簡答題參考答案:

          1.軍事侵略:(1)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中國人民;(2)侵占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3)勒索賠款。

          政治控制:(1)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2)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買代理人。

          經濟掠奪:(1)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2)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3)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4)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

          文化滲透:(1)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2)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

          2.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是一個重要原因。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在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時期,中國人民以其不畏強暴、敢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打擊和教訓了帝國主義者,使它們不敢為所欲為地瓜分中國。這一點,即使帝國主義分子自己也是不能否認的。由此可見,正是包括義和團在內的中華民族為反抗侵略所進行的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戰斗,才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滅亡和瓜分中國的圖謀。

          3.近代以來,我國固有領土臺灣屢遭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臺灣軍民奮起反抗,給入侵之敵以沉重打擊,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1867年,美國派海軍入侵臺灣,副艦長馬肯基率陸戰隊在瑯嶠登陸,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擊斃馬肯基,打退了美軍的進犯。1874年,日本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日軍侵犯臺灣瑯嶠地區,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頭痛擊。1884中法戰爭期間,法艦進犯臺灣基隆、淡水,都被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擊退。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規定,日本割占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的島嶼和澎湖列島。臺北人民聞訊后鳴鑼罷市,表示抗議。臺灣人民與總兵劉永福所率領的黑旗軍及臺灣士紳組織義軍同日軍激戰,抗擊了日本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日軍死傷32,000多人。臺灣軍民保衛祖國神圣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此后,在日本統治臺灣的半個世紀里,臺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從未間斷過。

          4.第一,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第二,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激勵中國人民奮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第三,近代中國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五、論述題參考答案:

          1.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抗,但是,歷次的反侵略戰爭,都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結束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社會制度的腐敗。(1)統治中國的清王朝政治腐敗,處在沒落衰亡的周期;(2)王朝的統治支柱——軍隊已經完全腐朽,喪失了戰斗力,不少將帥克扣軍餉,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指揮無能;(3)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私利,他們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人民群眾動員起來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統治,所以,常常壓制與破壞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阻礙了中國人民群眾的廣泛動員和組織,這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屢遭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統合實力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后。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經過工業革命,經濟和技術飛速發展,封建的中國已被遠遠拋在后面。僅以鴉片戰爭為例:就武器裝備來看,清軍裝備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與西方列強的武器裝備存在著時代差,再就軍隊素質和戰斗力來看,中國軍隊的綜合實力、戰斗力遠遠低于英軍,鴉片戰爭的情況是這樣,其他反侵略戰爭也有類似的情況。其實武器不是決定戰爭勝負決定因素,武器因素與社會制度比較起來,社會制度才是決定因素。而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屢遭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王朝的反動封建制度。

          2.資本-帝國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造成中國近代的貧窮與落后。

          在軍事上,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它們依仗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或者進行武力威脅,或者發動侵略戰爭,或者武裝干涉中國的內政,甚至直接出兵鎮壓中國革命。這種軍事侵略是逐步升級的,從騷擾、蠶食中國沿海、邊疆,到割占中國大片領土,甚至企圖瓜分全中國。

          在政治上,為了統治中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國政府,操縱中國的內政、外交,把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  在經濟上,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方式,除了強迫中國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外,主要是利用其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賦予的特權,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進行掠奪和榨取,逐步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

          在文化上,帝國主義列強在對中國實行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的同時,還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其目的是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單項選擇題答案:

          .B 2.B 3.A 4.C 5.A 6.C 7.D 8.D 9.B 10.B 11.C 12.B  13.D

          二、多項選擇題答案:

          1.ABCD  2.ACD  3.BCD

          三、名詞解釋參考答案:

          1.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聯合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在《馬關條約》上簽字,要求變法圖強。公車上書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從此,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政治運動。

          2.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內部潛在的矛盾和弱點也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領導集團的思想在蛻化,楊秀清“自恃功高,一切專擅”,諸王之間更是“彼此睽隔,猜忌日生”,18569月,發生了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被殺,翼王石達開率部出走敗亡,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變衰的分水嶺。

          3.百日維新是一次資本主義改良的政治運動。1898年中華民族的危機越來越嚴重,在維新派的推動和策劃下,富有愛國心、想要有所作為但又無實權的年輕的光緒皇帝,也希望通過變法維新,來救亡圖存,并從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后黨手中奪取統治大權。1898611日,他頒布了“明定國是”諭旨,宣布開始變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連發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其中經濟方面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帶有一定發展資本主義色彩,由于中央和地方守舊官僚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諸實施。921日守舊勢力發動政變,變法失敗。

          三、材料題參考答案:

          .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是在清王朝內外交困統治岌岌可危的處境中地主階級搞的自救運動,當時內有太平天國農民政權與之對峙,捻軍在北方的起義大有燎原之勢;外有列強入侵進逼,清廷在內外戰場接連敗北,為挽救清政府統治的危機,洋務派企圖購買和制造洋槍洋炮以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有借此加強海防、邊防之意,不過這是擺在極次地位罷了。李鴻章講的更明確了,“但求外敦和好,內要自強”,可見清王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始終把鎮壓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面對外國侵略者則可犧牲國家民族利益屈辱忍讓,所謂加強海防、邊防果真有此意,也不可能起作用,這已被歷史所證明。(2)洋務派辦洋務事業的目的是為了挽救清王朝統治的危機,用他們話講就是“自強”,而“自強之術,必先練兵”,“學習外國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洋務派練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都沒有達到他們期望的自強目的,甲午戰爭一戰,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前后持續30多年,根本沒有能挽救清王朝走向滅亡的命運。

          2.(1)上述材料是《天朝田畝制度》主要內容的摘要,其一,提出了徹底反封建的土地綱領;其二,規定了社會生產生活組織方案,為人們設計了一幅平均主義的社會藍圖。上述方案特別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軍占領地區也并未付諸實行。史學界中有人認為主要的尖銳激烈的軍事斗爭,使太平天國的領袖們沒有條件實行這個綱領。我認為假如太平天國取得全國政權,這個理想社會改革方案,也沒有可能實現,即使運動國家政權的力量強行推行,其結果也是必然失敗。(2)因為《天朝田畝制度》雖然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現了廣大農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對以往農民戰爭中“均貧富”、“等貴賤”、和“均平”、“均田”思想的發展和超越,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天朝田畝制度》并沒有超出農民小生產者的狹隘的眼界。它所描繪的理想天國,仍然是閉塞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傳統生活方式;同時又是一個沒有商品交換的和絕對平均的社會。這種社會理想,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的性質。這就是這個美好社會改革方案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原因。

          四、簡答題參考答案: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1) 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2)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舊式農民運動的最高峰。(3)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4)打擊了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5)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對近代國家的出路進行了可貴的探索。(6)是19世紀中葉的亞州民族解放運動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運動,沖擊了西方的殖民主義體系。

          2.維新派倡導救亡和變法活動期間,封建守舊派和反對改變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務派,對維新思想發動攻擊,斥之為“異端學說”,指責康、梁等維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敗類”。于是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展開一場激烈的論戰,論戰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1)要不要變法。守舊派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而維新派則根據西方進化論的觀點,認為只有維新變法,革除積弊才能救亡圖存。(2)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守舊派與洋務派認為,“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萬不可興”。維新派運用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批判。認為興民權、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才是“治國之大經”。(3)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這場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論戰開闊了新型知識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們長期受到束縛的思想,通過論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傳播,戊戌變法運動帷幕隨之拉開。

          3.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原因主要是維新派自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局限性,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其次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再次懼怕人民群眾。另一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守舊勢力的反對。當時資本主義經濟力量還十分微弱,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基礎相當狹窄,民族資產階級政治代表維新派的勢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還保留著封建士大夫的痕跡。他們沒有嚴密的組織,也不掌握實權和軍隊,更沒有去發動群眾。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在這種情況下戊戌維新運動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戊戌維新作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次表演很快失敗了,這不但暴露了這個階級的軟弱性,同時也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4.《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后,頒布的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方案規定:根據“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并規定,農、副業產品的生產與分配,都以農村政權的基層組織“兩”來實行管理。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希望通過施行這樣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同時《天朝田畝制度》所制定的社會改革方案,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的性質。

          5.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維新派在國難當頭、瓜分危機迫在眉睫的關頭挺身而出,掀起了變法圖存、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運動,反映了時代的要求。(2)戊戌維新運動是(中國最早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沖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權,提倡設議院,主張用君主立憲制來取代君主專制制度。盡管維新運動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

          3)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大力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社會進化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有利于民主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形成廣泛的文化革新運動,并對近代教育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4)戊戌維新運動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五、論述題答案:

          .洋務運動歷時三十多年,雖然辦起了一批企業,建立了海軍,但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甲午一役,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1)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即在維持封建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條件下發展一些近代企業,企圖以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為手段,來達到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失敗的命運。(2)洋務運動對外國具有依賴性。洋務派官員在西方列強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控制形勢下,主張對外“和戎”,其所興辦的企業一切依賴外國,他們企圖依賴外國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無異與虎謀皮。(3)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派所創辦的一些新式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門式的。經營不講效益,產品質量低下,企業內部極其腐敗,充斥著營私舞弊、貪污受賄、揮霍浪費等官場惡習。大小官員既不懂生產技術,又不懂經營管理,無法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正因為如此,洋務運動不可能為中國擺脫貧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終失敗的命運。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一、選擇題參考答案:

          1.C 2.B 3.B 4.D 5.D 6.C 7.C 8.B 9.D  10.D

          二、名詞解釋參考答案:

          .清末,國內要求變革的呼聲日漸高漲,清政府為了擺脫困境,欺騙人民,于1901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包括設立商部、學部、巡警部等機構,建立新軍,頒布商法商律,獎勵工商,鼓勵留學,廢除科舉,宣布預備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等,史稱清末“新政”。清政府以立憲為名,行鞏固皇權之實,不久就撕下偽裝,成立“皇族內閣”,鎮壓資產階級立憲派的請愿活動,宣布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引發了辛亥革命的暴發,清末所謂新政破產。

          2.在同盟會的影響和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的直接組織領導下,19111010日晚,駐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起義軍一夜之間就占領了武昌,取得首義的勝利。革命軍在三天之內就光復了武漢三鎮,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開了清朝統治的缺口,腐朽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3.保路風潮又稱“保路運動”,是廣東、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對清政府將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出賣給帝國主義的群眾運動。1911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干線收歸國有”,并與四國銀行團訂立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借國有名義把鐵路利權出賣給帝國主義,同時借此“劫奪”商股。清政府有鐵路利權問題上采取的政策,激起了湖北、湖南、廣東、四川四省的保路風潮,而以四川省反抗最為激烈。四川總督趙爾豐用武力鎮壓成都請愿市民而造成“成都血案”,在同盟會成員的參與下保路運動很快發展為武裝起義。保路運動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而且為武昌起義勝利制造了條件。

          4.1912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規定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財產、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自由,享有請愿、陳述、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民主權利。臨時約法還對國家機關行政組織機構及權限作出了規定。這樣,臨時約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治制度。

          5.中國同盟會。19058月,在孫中山的推動下,中國革命團體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等在日本東京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選孫中山為總理,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創《民報》為機關刊物。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三、材料分析題參考答案:

          .(1)孫中山和康有為所講的是指甲午戰爭前后,中國所面臨的被帝國主義列強所瓜分的危機形勢,有著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使中華民族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了危機感,救亡圖亡已經成為那個時代的主題。(2)康有為提出的維新變法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救國方案,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和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救國圖存部分先進分子共識,認為“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習西方”,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迅速傳播開來,逐步形成變法維新的思潮,并發展成一場變法維新政治運動。但由于守舊勢力的強大和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及他們救國方案脫離中國國情而失敗。維新變法的失敗,使堅信維新變法救國方案的一些人士改變立場,轉而支持并參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建立民國,爭得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孫中山所代表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早在甲午戰前,就認識到要救中國只有推翻帝制,推翻清王朝,走革命的道路,并于1905年至1907年同維新派就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等展開論戰。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也變法維新一樣,最終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歷史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外國有的,中國不能有”,同樣是因為不符合中國國情,無論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還是革命派,都沒有能力領導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屈辱地位,爭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富強。這一歷史任務只能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來完成。

          .(1)上述孫中山的兩段話,認為辛亥革命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和教訓,其一是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外部壓迫和革命黨內部主要骨干妥協的壓力,不得不將民國政權讓給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結合。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武昌起義后,袁世凱以武力壓迫革命派,帝國主義列強的軍艦在長江游弋,為袁助威,并攻擊孫中山“缺乏管理國家的經驗”。在革命高潮中附從革命的立憲派,舊官僚則從內部施加壓力,大造大總統“非袁莫屬”的輿論,力主袁世凱上臺,以便結束革命。其二,指出了革命黨人內部不團結,政治主張不一致,表現出對革命的妥協性,如革命派有人主張只要袁世凱能逼清帝退位,就應該讓他當大總統。這種觀點發生在同盟骨干身上,他們力主孫中山辭職,向孫施加壓力,孫只好在袁逼清帝退位,宣布承認共和后,辭去大總統,讓位于袁。這就是孫中山說的“已為情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專制階級謀妥協”。“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于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2)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有一點最主要的孫中山卻沒有明確的認識,這就是辛亥革命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正因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農民沒有被動員起來,這個革命根基就顯得相當單薄。

          四、簡答題答案:

          .1905年至1907年間,圍繞著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這個問題,革命派與改良派分別以《民報》、《新民叢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展開了一場大論戰。論戰的內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要不要社會革命。這場論戰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這場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2.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近代歷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具體地說: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統治者在中國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氣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3.從根本上說,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是行不通的。

          從客觀上說,帝國主義絕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因此,帝國主義國家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手段來破壞、干涉中國革命,扶植并支持它們的代理人袁世凱奪取政權,從外部和內部聯合絞殺了這場革命。

          從主觀方面來說,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主要是: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這些弱點、錯誤,根源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資產階級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五、論述題參考答案:

          1(1)辛亥革命有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1905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有自己的章程,有明確的革命宗旨和一套比較健全的組織機構,并在國內外成立支部。在斗爭中同盟會的領導核心地位逐步確立,并對整個辛亥革命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以往的革命組織所無法比擬的。

          2)辛亥革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指導。辛亥革命提出了系統的反映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政綱,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較完整的、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主要矛盾,并在長期斗爭的基礎上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3)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中國人民的反封建斗爭跨出了重大一步,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績。辛亥革命進一步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中國人民在近百年的前進道路上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4)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的發展,使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獲得了顯著的增長,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得到壯大。

          5)辛亥革命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客觀上有力地沖擊了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殖民體系,對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辛亥革命盡管暴露出許多弱點和不足之處,但這些特點說明了它已達到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高水平。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