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課程資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發布時間:2015-12-31瀏覽量:14416

          課 程 簡 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宣部、教育部規定在全國高校統一開設的公共必修課。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重要課程,是根據新時期大學生的需要,由國家教育部設置并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的,對我國高等學校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本門課程是一門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為主線,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依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規律,著重解決大學一年級學生面對新生活、新轉變所出現的思想困惑與理論不足的問題。課程既有鮮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論性、知識性,還具有極強的現實性與實踐性,是體現我國高等教育本質特征的、旨在培養和提高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

          2005年以前,我們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知識》、《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勞動者。根據國家教育部的“98方案”,將該類課程確定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 2005年,我們按照中央16號文件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精神和統一要求,著手開始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2006年秋季,我院按中央要求在全院新生中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使用教育部統一規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課 程 定 位

          一、課程的性質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學校各專業公共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05方案)開設的首門課程。其基本內容和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1.引導大學生人生發展的課程。樹立正確的“三觀”,對大學生的人生目標進行引導,另外,對大學生人生道路上各種關系及其處理進行教育引導。 
              2. 指導大學生生活實踐的課程。“基礎”課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其教育的實踐性。 “基礎”課直接面對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其應用實踐性教育的特點非常明顯,是一種將政治信仰、人生觀念融入生活實踐的教育。
              3.培育大學生人格素養的課程。“基礎”課通過現代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讓大學生掌握現代道德和法律對大學生發展的要求,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格素養。
              二、課程的作用
              從課程性質來看,本課程是一門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人生理論與實踐的嶄新課程本課程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目的是: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教育為基本內容,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對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予以科學和有說服力的回答,促進大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加強道德修養,不斷增強學法守法的自覺性,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使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課 程 設 計

          一、 設計理念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宣部、教育部規定在全國高校統一開設的公共必修課。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重要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計的理念注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養成,遵循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以課程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為依據,緊扣高職學生生活實際,盡可能把社會的價值導向與學生的人生發展相結合,以專題教育的方式切入人生課題,變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為知識傳授、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和思想轉變并進的模式,盡可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知、情、信、意、行”的教學要求,有效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二、基本思路
              1.基本理論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在遵循教育部、中宣部有關精神前提下,從社會對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出發,系統設計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強調崇德尚能,以德導能,以能強德,不斷提高學生良好的道德認知與道德生活實踐的能力。
              2.基本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結合。從面向社會的人的培養出發,結合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系統整合課程的內容體系,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在成長成才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有關人生、事業、理想等方面普遍關心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德行修養和職業現實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3.基本理論與法律實踐的結合。在教學中將道德觀與法制觀教育的內容有選擇地、有針對地相互滲透、結合,尋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注重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把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思想道德水平與提高文化素質結合起來,特別是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又為良好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主觀條件。這樣的滲透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分析現實問題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使德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 程 特 色

          一、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實力較強

          青島黃海學院政治理論部共有22名公共政治課教師,兼職教師3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研究員1人,講師10人;,研究生15名,本科10名。50-60歲7人,40-49歲9人,30-39歲6人,30歲以下3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研室共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政治理論部其他公共政治課教師也兼任部分教學工作。

          二、教學模式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一種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四個結合”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即思想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授課與網絡授課相結合、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通過實施這種教學模式,使我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等普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創業能力,以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從而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批理想信念堅定、思想道德高尚、崗位技能精湛、鑒賞水平高雅、社會適應能力強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教學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進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著力抓好課堂講授、討論熱點問題、聽專題報告、展開社會實踐、寫實踐心得等教學環節;改革傳統教學方式,積極運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實施考核新方式

          考核是督促學生學習、檢查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以及學力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全面了解、診斷教學中存在問題,修正教學過程,促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教學信息在師生中雙向反饋的一條重要渠道。為此,我們結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積極探索考核的實效性,對原有的考核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探索,在各個環節上,突出“三個注重”:

          1.在考核內容上“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考核

          2.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樣化考核

          3.在考核管理上“注重”過程管理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