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程 簡 介
本課程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旨在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從而增強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
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外國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及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苦難,從而充分地認識到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和進步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意識,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學生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歷程及其經驗教訓,進一步增強擁護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聯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國內外環境,了解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體會到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正確性,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開展有關歷史進程和歷史人物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課 程 定 位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另外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綱要”課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既是政治理論課,又是歷史課;它既區別于一般的歷史課,又區別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從歷史教育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具有歷史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多重功能。這門課在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方面,在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操方面,在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這需要教師將這門課合理地定位,然后用開拓精神來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任課教師應該充分實現其基本功能,需要處理好歷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歷史事件與歷史規律以及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堅持課程的導向性作為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綱要”課的導向性功能應該在教學中凸顯出來,只有承認和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導向性,才能將其放在重要位置,才能進一步地改進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
課 程 特 色
我校課題組堅持理論教學與思想教育、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上,立足教學內容的現代化路徑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發揮不同教學手段的群集優勢,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實現了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在教學方式上,側重以史育人,即重點進行國史、國情教育,運用近現代史中的愛國主義素材進行理想人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史實性,突出思想性,充分發揮本門課程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