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5月17日電 (記者 李俊杰)“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靈魂”,17日上午舉辦的中國(長沙)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博物館主題論壇上,文化的魅力再次發出世界性的共鳴。
據悉,首屆博覽會博物館主題論壇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地質博物館、國土資源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華夏 (湖南)礦物寶石展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賈躍明擔任論壇主持,湖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許云昭發表致辭。美國休斯敦博物館館長喬百奇、德國 弗萊堡礦物博物館館長安德·馬薩內克及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徐善衍等中外專家圍繞“博物館建設與城市文明”主題在論壇上發表演講。中外嘉賓400 余人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博物館社會功能、藏品陳設與經營管理,共同暢想中外博物館事業的美好前景。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國內自然類博物館建設勢頭強勁,中國目前在建博物館達千余家,僅 2011年度新開放的博物館就有395家。在中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博物館藏品采購需求巨大,經營管理方式需與國際融合。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 恰逢其時地選擇在首屆博覽會上舉辦博物館主題論壇,借助博覽會匯集的全球博物館界高端智慧,展開對話交流,推進中國博物館事業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國際業界領袖的發言中,記者了解到,西方發達國家青少年在18歲以前去博物館的頻次人均多達17次,博物館成為青少年學生認知自然、啟迪智慧的第二課堂。
美、德等博物館專家介紹,在西方,博物館最有價值的藏品就是礦物化石標本,它是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稀缺和寶貴,往往成為衡量一 家博物館規格和份量的標志。西方國家收藏、展示礦物化石已有數百年歷史,各大中小學均設礦物化石標本室,青少年從小就充分領略到地球之美,擁有豐富的地學 知識,這種生動感性的教育對西方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中國博物館界專家認為,中國知識教育體系中注重人文知識,從古至今關注點集中在地表部分和天象的探究上,對地學科普知道的學習了解較為欠缺,各個學歷梯度 的人都普遍缺乏地學知識,對礦物標本的了解少之又少,不認識礦物標本的現象普遍存在,甚至在地質類專業高等院校中,教學使用的也多是礦物標本模型。
上述受訪專家表示,首屆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的舉辦好比是下了一場及時雨,博物館高峰論壇的舉辦好比“春雨貴如油”。作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先鋒力量,首屆博 覽會和首屆博物館論壇已經揭開了一個新序幕,相信中國博物館事業即將展現“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新氣象,而且較之以前更關注互動性和體驗感,希望博物館 能成為社會大眾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融入百姓生活。
與首屆博物館主題論壇相呼應,首屆博覽會特設“博物館主題年”,打造“博物館采購平臺”,為國內博物館采購量身定制一站式解決方案,并在國際金融服務和遠 期支付擔保上嘗試創新突破,推動國內博物館軟件資源及服務體系與國際接軌,切實為國內博物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尋找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