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博動態
          考古發現甘肅河西地區在我國最早使用青銅器
          發布時間:2013-07-15瀏覽量:3229

              新華網蘭州714日電 甘肅省河西走廊“四壩文化”東灰山遺址中,曾先后出土了16件銅器。日前在蘭州結束的東灰山遺址研究座談會上,考古學者認為,這些銅器要比中原地區出土的商周時代青銅器早,甘肅河西地區是我國最早使用青銅器的地方。

              “先有東灰山遺址中的銅器,后有中原一帶商周的青銅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說。

              “四壩文化”是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的一種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因最早發現于民樂、山丹兩縣境內的四壩灘,于1956年被考古界命名為“四壩文化”,其中出土文物較多的是民樂縣境內的東灰山遺址。

              民樂縣文物局副局長陳之偉介紹,1987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考古系對東灰山遺址進行了保護性發掘,清理墓葬249座,出土石器、陶器、銅器、金器等各類文物1003件。經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碳14測定,這些文物距今4300年以上。

          記者了解到,在發掘出的所有文物中,有16件銅器,包括銅削、銅錐、銅鐲、銅耳鈽、銅小圈鈽等。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邊強介紹,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對15件銅器進行了原子吸收光譜定量分析和金相組織鑒定。鑒定結果表明,除1件為銅砷錫三元合金制品外,其余均為銅砷二元合金制品,經金相檢驗的11件銅器中,結果是均為鍛造組織,其中6件銅器在熱鍛之后又經冷鍛加工。“銅砷二元合金與鍛造加工是東灰山四壩文化銅器的鮮明特征,完全不同于其他地點發現的我國早期銅器。”邊強說。

              據了解,中原一帶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基本都是銅與錫合金的錫青銅,沒有類似東灰山遺址出土的銅砷合金銅器。

              考古專家介紹,在世界冶金史上,青銅時代之前存在一個冶煉和使用砷銅的時代。公元前3000年,砷銅制品在西亞、南歐、北非等地比較普遍地使用。

              郎樹德說,銅器不是我國最早使用的,西亞人五六千年前就有了,中亞、西亞的青銅器含砷,中原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含砷很少。四壩文化普遍發現砷青銅,這一特征與西亞、南歐及北非的早期銅制品相同,反映出4000年前,四壩文化有可能與外界存在某種形式的聯系。西方的冶煉、制造和鑄造成型等生產技術,就是通過河西地區的四壩文化、齊家文化等,傳入陜西、河南等中原地區,以至于后來發展成為震驚世界的商周時期的發達的青銅文化。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