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開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博物館。
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分有室內場館和室外文化廣場兩個區域,文化廣場包括了當年彭德懷指揮三線建設的辦公遺址、三線建設指揮部、縣委樓、陸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機車、機械設備等歷史文物;館內收藏了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歷史文獻、圖片等,并通過微縮場景再現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
自1964年始,中國實施了一次由東向西的重大經濟戰略轉移,在中西部地區13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一場以戰備為目標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時,毛澤東從戰略上將全國劃分為三類地區:前線、中間地帶和后方,分別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而中西部地區處于所劃分的三線地域,因此,此次大規劃建設史稱“三線建設”。在歷時17年建設中,數百萬建設者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將中西部地區初步建成了中國的戰略后方基地,同時,“三線建設” 也成為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重要助推器。
六盤水市因地處貴州西部的烏蒙山區,又蘊藏豐富的煤礦資源,具備成為戰略基地的種種優勢,也成了“三線建設”西南地區的主戰場。上世紀60年代,火車把中國東部大城市里重要工廠的專家與裝備拉進了貴州的深山當中。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城礦業集團公司、水城水泥廠、水城發電廠等一批國有重點企業和項目在六盤水應運而生,使六盤水從封閉的農業小城鎮迅速發展成為一座新興開放的工業城市。
據參與建設的老工人介紹,當年,國家通過火車將一批批重要機械、大型設備和大量的建設者拉進六盤水。共有10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工走進這個深山中的城鎮,支援建設。按照他們的說法,六盤水就是一個用火車拉進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