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山大佛文物保護管理所獲悉,為加強對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樂山大佛的保護,四川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報經上級文物管理部門同意,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組建聯合考古調查隊,開展了樂山大佛景區文物考古調查測繪工作。目的是調查大佛景區不可移動文物分布、數量、文化內涵,摸清家底,建立科學的景區文物數據庫,尤其是樂山大佛的數據庫,為樂山大佛保護、管理、維修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今年適逢樂山大佛建造1300周年,以本次考古調查測繪工作成果為樂山大佛建造1300周年獻禮。
日前,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的聯合考古調查隊在對樂山大佛佛腳平臺進行調查時,意外發現樂山大佛雙腳之間的一個大約10平方米的小平臺上密布柱洞遺跡。因該處原是雜草叢生未被發現,經初步清理發現直徑大小、深度不一柱洞10余個,柱洞內出土物有較多布紋瓦片、瓦當殘片,黃色、綠色琉璃板瓦、筒瓦殘片的發現尤顯珍貴。
據史載,樂山大佛建造竣工時曾建有樓閣保護。晚唐詩人薛能詩《凌云寺》“像閣與山齊,何人置石梯”,宋?范成大《吳船錄》“登凌云寺。寺有天寧閣,即大像(樂山大佛)所在,……為樓十三層,自頭面及其足,極天下佛像之大……。”可惜毀于宋元之際戰火。大像閣的建造為大佛的保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避免了陽光的直接照射,雨水的沖涮,起到了極其重要的防風化作用。本次調查發現的柱洞遺跡經專家初步研判應為唐代大像閣柱洞遺跡,黃色、綠色琉璃琉璃板瓦、筒瓦殘片等也為大像閣建筑構件。本次重要發現,對于研究和復原唐代大像閣具有重要意義。
截止發稿,樂山大佛佛腳平臺的考古調查測繪工作仍在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