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下午,陜西省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畫院理事、職業畫家楊斌的塑畫作品首次走進山西民眾的視野,“崛起的西北風——楊斌塑畫展”在位于太原的山西省民俗博物館開幕
“這是雕塑還是油畫?”11月2日下午,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內一位參觀者指著掛在墻上的展品向隨行的朋友發問。當日下午,陜西省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畫院理事、職業畫家楊斌的塑畫作品首次走進山西民眾的視野,“崛起的西北風——楊斌塑畫展”在位于太原的山西省民俗博物館開幕。
此次畫展共展出畫家楊斌先生近年來創作的七十幅塑畫、油畫作品,展出的作品塑、畫結合,先塑后畫,風格獨特,或細膩或粗放,既有西方油畫的表達方式,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留給觀賞者許多想象的空間和美的享受。
近年來,楊斌先后在洛陽民俗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深圳雅昌藝術館、澳門陸軍俱樂部畫廊舉辦過個人作品展。并參加過許多國內外重要展覽,贏得了海內外藝術界的重視,也贏得了眾多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且獲得了著名藝術家黃永玉先生及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藝術評論家陳履生先生的褒獎和贊揚。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履生將楊斌的作品稱之為“塑畫”,其認為,它是先塑后畫;它是塑也是畫;它非塑非畫,是塑和畫的結合。
陳履生說,從本質上來看,應該屬于畫的范疇,可是,它在色彩的背后有著浮雕所呈現出來的立體的感覺,又不同于完全平面的繪畫,是一種經過塑造而獲得的具有一定立體感的立體的畫。創立新的品類,是因為不滿于已有品類在人們審美中形成的具有歷史感的定式,是希望新的方式帶來審美上的新的驚奇,而借助于繪畫和雕塑的固有的力量,通過融合而產生雜交后的新的基因,使新的生命煥發新的生機。
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藝術大師黃永玉稱,楊斌先生自幼酷愛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雕塑藝術,循祛自然,博古融今,與中外藝術巨匠進行著神與心靈的溝通,并在藝術之林辛勤耕耘,廣泛汲取各家營養,其雕塑畫作品逐步形成了獨特風格而自成一體,固始稱“楊氏雕塑畫”。
1993年的一場離奇的車禍,使楊斌的生命幾經懸崖。車禍之后的楊斌回憶:“那時,他仿佛看到了父親殷切的目光,自己快樂童年的無盡遐想亦在腦際靜靜映過。我飛翔在詼諧的天空中,俯視著一望無際的黃土地,神靈仿佛在召喚我脫離凡塵。”當他醒來時已是車禍之后的第四天,這種夢幻讓他震撼了許久。這是人在生死邊緣的夢境,其實就是西北黃土地域藝術在楊斌內在心靈的深深銘刻。從此充滿西北地域特征的“文化碎片”,可以從楊斌的心靈之中召喚出來。
楊斌的作品或細膩或粗放,既有西方油畫的表達方式,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留給了觀賞者許多想象的空間和美的享受。西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藝術營養,也給了楊斌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他的作品就是對西北最好的詮釋和展現。
本次畫展由保利藝術博物館、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山西省民俗博物館、陜西省海外聯誼會聯合主辦,陜西省海外聯誼會領導、保利藝術博物館的領導及100多位政界、商界、藝術界人士參加了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