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博動態
          膠東地區首次發現宋代紀年壁畫墓
          發布時間:2013-12-11瀏覽量:3580

             

              2012年11月,山東省萊州市文昌街道辦事處南五里村舊村改造工程建設中,發現古墓葬一座,煙臺市博物館組織考古隊進行搶救性發掘,在膠東地區首次發現了有明確紀年的宋代壁畫墓。

              墓葬位于文昌街道辦事處南五里村村南平地上,是一座仿木結構的磚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門、封門、甬道和墓室組成。墓道,位于甬道的南端,墓道長4米,南端寬0.64米,北端寬1.35米。共有11級臺階。
              墓門為仿木門樓式建筑。由立頰、門額、上額、槫柱、普柏坊和門樓等組成。立頰由單磚側立砌成,上面涂抹一層白灰,后用土黃色繪制圓形裝飾圖案,高1.8米、上寬1.3米;門額用單磚平鋪錯縫而成,高0.1米,寬1.3米。正面砌筑兩枚方形門簪,上繪制牡丹圖案;上額在立頰內門額下用兩層磚雕凹形順砌,上下繪制纏枝牡丹圖案;槫柱用一列豎磚側立砌成,表面用紅土涂抹,兩側各用五列豎磚錯縫砌成,表面用白灰做底,有土黃彩帶裝飾。普柏坊用五層單磚砌成,表面涂抹白灰。門額兩側為半朵斗拱,之間有磚雕開窗,上為仿木屋檐,頂層兩層正反磚雕瓦疊出高脊,用十一層單磚錯縫平鋪而成。
              封門,封門磚呈外弧狀,自底向上可分四層,第一層,先單磚側立砌筑一層,再單磚平鋪兩行錯縫砌筑四層,此層高度與兩側門砧高度相同,應為門檻;中層,單磚側立砌筑五層,外弧;上層,單磚砌筑十一層,成菱角牙子形,最頂單磚平鋪8層封堵。清理時在自底上數四層磚右側第五磚上發現用墨書“専氏二伯十五”,字體為楷書。
              甬道位于墓室南壁正中,為磚砌單層拱頂,砌法為三順一丁,內長1.07米,寬0.85米,自地面至頂部高1.8米。甬道墻壁涂抹白灰,東、西兩壁均繪制有壁畫。
          墓室,先挖一近似方形的土壙,其上口略小,下口較寬,四壁外弧,然后用磚砌筑墓室,用黃土抹口。墓室平面略呈方形,邊長2.65米,四壁略外弧,中部高2.78米,墓室四壁采用單磚三順一丁的砌筑方法。墓室內單磚順砌鋪地,高出甬道地面0.2米,形成“凹”字形臺面,在其上砌筑棺床,棺床北緊靠墓室北壁,東、西兩側留有0.2-0.3米的過道,前面空地,長0.9米。墓室內壁四角連接處砌有倚柱,為單磚側立,一豎一丁,柱高1米,無柱礎,立于四角的地面上,柱頂有半朵斗拱。墓頂為穹窿頂式,為順磚錯縫堆砌而成。墓室四壁均有壁畫,分上、中、下三層。
              由于墓室被擾亂,人骨位置已被移動,清理時發現人骨為二人,主要為頭骨及部分肢骨,頭向不明。根據現場分析,骨架應放置在棺床上,頭向為西,肢骨等堆積在東側。
              隨葬品僅發現銅錢 16枚,多為宋錢,如元豐通寶、乾元重寶、天禧通寶、祥符通寶等。
              該墓的壁畫保存較好,主要繪制在墓門、甬道及墓室四壁。墓室內的壁畫畫面可分為三層,中間為仿木建筑結構,斗拱上為普拍枋,繪制纏枝牡丹,上層為穹窿頂下部為祥云紋,下層為壁畫。墓室內的壁畫上層、中層內容一致,下層壁畫內容有區別。
              墓門正面墻體上涂刷一層白灰,立頰繪土紅和土黃彩帶裝飾,門額內頂部兩側繪纏枝牡丹圖案,顯的富貴華麗。甬道東壁,上層為墓志,下層為出行圖。墓志外有一土紅色邊框。墓志銘文為:“大宋萊州故天水……三郎墓志”等,部分字跡脫落。出行圖為繪制一匹黃驃馬,馬身高大,昂首面南,右前側有一馬夫,馬的右側后立二人。 甬道西壁,上層為題記;中部為“時在元豐七年”行楷紀年,其外有一土黃色邊框;下部為出行圖,繪有一匹棗紅馬,馬夫三人,內容與東壁相似,但壁畫脫落嚴重;題記為“時在元豐七年歲次甲子十月丁卯朔十四日,西溝……”等楷書字體。許多字跡脫落,少量字無法辨認,大意為壁畫制作的時間、繪畫者的名字等。
          墓室東壁畫面為青龍、備宴圖。青龍為墨線繪制,頭向南;備宴圖,主要為廚房內情景。畫面為八個侍女在廚房內籌備酒席的場面。中間有兩張方桌相連,桌上放著盛滿瓜果和面點的盤子,水果有桃子、梨、石榴、桔子等,食品有壽桃、餑餑等,此外,有八侍女頭梳高髻用彩色包巾,端盤、洗碗等,各盡其職。桌后中間一侍女,圓臉尖額,頭梳高髻包紅色發巾,形態威嚴,面向左前方平視,左手握紅色紙卷,右手做指點狀,正在分配各種工作。一侍女手端一把茶壺,頭梳高髻,身著窄袖長裙,露雙鞋,插步搖,一侍女頭梳高髻,包紅色發巾,身著白衣長裙露雙鞋,雙手端著食盒,插步搖,二人側面對視,相互交流。一侍女雙手端一圓形高瓶,似酒瓶,插步搖,一侍女雙手拿著 正往一盤食品上放,以保溫,一侍女在后廚右手拿一空盤,左手拿一洗巾做擦抹狀;桌上已有洗好的三組盤子;一侍女頭梳高髻,包有紅色發巾,身著窄袖花衣裙,手持團扇,上書“金車入門”楷書字樣,躬身在一火爐旁做煽火狀,爐中放滿木材,爐火正旺,上放置一把酒壺,正在煮酒,一侍女身著長裙,頭梳高髻包黃色發巾,站立,露雙鞋,雙手持扇,上書“富貴日興”楷書字樣。
              墓室南壁因甬道,分為東、西兩側,其東側畫面為侍女圖,畫面為四個侍女,中間一女頭梳高髻帶花冠,身著黃色窄袖長衣裙,雙手抱一圍棋盤,插步搖;后一侍女梳高髻,圍黃發巾,身著黃色窄袖長裙,披粉紅色綬帶,右手拿一土黃色瓷枕,目前視,插步搖;右一侍女頭梳高髻,插花簪,身著窄袖粉紅色衣裙,披綠色綬帶,雙手捧一酒壇,目前視,插步搖;前一侍女頭梳高髻,圍紅色頭巾,身著黃色窄袖衣裙,懷抱一把帶套琵琶,回首,插步搖。四侍女形態自然,動感飄逸。南壁西側畫面為舞蹈圖,畫面繪制一纏枝牡丹圖案的地毯,一樂伎頭梳高髻,包紅色發巾,身穿紅色長袖衣裙,跳舞,一樂伎在側面站立。
          墓室西壁畫面為猛虎圖、伎樂圖。猛虎圖,畫面以墨線勾勒一只昂首翹尾的猛虎,頭向南,昂首翹尾,目視前方,做奔跑狀;伎樂圖畫面為八個樂伎,梳高髻,垂帶或包髻,著交領窄袖長裙,身前后均垂帶,分別手持不同樂器正在演奏的場面,樂器主要有鼓、笛子、笙、琵琶、管、拍板等,此外,一樂伎梳高髻,面正,身著窄袖花裙,露雙鞋,雙手執一團扇,殘,僅余“齊壽”二字。
              萊州南五里壁畫墓該墓為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壁畫墓,元豐七年為宋神宗年號,即公元1084年,為膠東地區首次發現的有明確紀年墓。同時,在甬道東壁題寫有墓志,是山東省境內目前發現的唯一的一座將墓志寫于墓壁上的墓葬。南五里壁畫墓的發現為膠東地區宋代墓葬的斷代提供了標尺式的實物資料,為進一步研究宋代葬俗、美術書法、民俗服飾、音樂等學科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