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國內第一批民辦博物館獲批開館至今,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歷經坎坷,從一名呱呱墜地的新生兒,成長為一個意氣勃發的少年。18歲,對于社會個體來說,既是一個人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人生該做出如何選擇的一個十字路口。這對于中國民辦博物館來說,大體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是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等服務的非營利性的文化教育機構。不論是國有博物館,還是民辦博物館,其本質都是一致的。
民辦博物館在這十八年中,發展不斷壯大,以東莞為例,目前,全市博物館共42座,其中市屬博物館8座,鎮(街)博物館9座,民辦博物館25座。民辦博物館占比接近60%。可以預見的是,在東莞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大環境下,這一比例仍將繼續提升。
2004年以來,東莞的民辦博物館呈現出雨后春筍之勢,成為“博物館之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以2014年為例,東莞共新建成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館、東橋藝術品博物館、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等民辦博物館11座,東莞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活力可見一斑。
一組數據很能體現東莞民辦博物館的強勁實力:在省文物局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中,東莞有9座,占全省總數的五分之一;2014年,東莞共有3家民辦博物館——錢幣博物館、冠和博物館、觀音山古樹博物館的4個項目獲得省鼓勵民辦博物館建設專項資金90萬元,占全省總額的13%;今年,又有4家民辦博物館——錢幣博物館、冠和博物館、森暉自然博物館、諾華中式家具博物館的8個項目獲得省鼓勵民辦博物館建設專項資金130萬元,占全省總額的18.6%。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相關部門注冊登記的民辦博物館至少有900余家。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未經相關部門批準,卻以民辦博物館身份對外進行公開展覽的“私人收藏館”。這其中,就有不少是充斥著大量贗品、偽作和具有很大爭議的藏品。
目前國內民辦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館”之所以會存在藏品爭議、贗品泛濫的現象,其實質還是國內收藏市場長期無序發展的一個折射。畢竟,民辦博物館的藏品絕大多數購于藝術品市場。作為一項投資,私人收藏的得失大多體現在經濟利益上,然而一旦成為博物館,則需要承擔教育公眾的社會責任,對藏品真偽必須有嚴格地把控,要能夠去偽存真。
民辦文化機構等逐步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民辦文化機構大量涌現,逐步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底,中國內地共有非國有博物館982家,民營文藝表演團體8000多家,2014年共演出103.17萬場,占內地演出總場次的85%以上。
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是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中國內地,參與文化建設的社會力量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非營利機構、社區組織、公民個人等。他們積極參與,逐步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發展態勢令人欣喜。
從發展態勢看,國有文化企業釋放活力、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民辦文化機構大量涌現。文化類社會組織作用發揮有力。文化行業協會組織建設不斷加快,文化志愿服務蓬勃開展,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熱情高漲。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到2020年,我國博物館數量將由現在的3500多家增加到近6000家,其中不少是民辦博物館。民辦博物館的出現,是對國有博物館的有益補充。但如何規范管理、引導民辦博物館,也是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