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的“開放”熱情尚未散去,各地紛傳展品受損的消息卻讓人寒心。上海玻璃博物館,就在“5·18”當天,由國內首位獲得英國玻璃學博士學位的薛呂精心創作的《天使在等待》展品,卻在護欄內遭到了兩個“熊孩子”的破壞。撞擊之下,天使“折翼”。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孩子的母親當時就在護欄外,卻只顧著用手機拍攝“童趣”。事后,薛呂決定把這個破碎的作品原樣保存,但在一旁擺上顯示器,循環播放展品受損時的監控視頻,并將作品改名為《折》。
無獨有偶。這兩天廣州美院學生畢業展更讓人見識了“花樣破壞”的無奈。展品被移位、小物件被拿走、畫作被損毀,一個女孩更是把腳踩在他人作品上擺POSE……種種觀展陋習,不一而足。
無論是和歷史對話的文博場館,還是讓藝術走進生活的各類展覽,都是讓普羅大眾親近藝術、觸摸高雅的最佳方式。可惜,類似上述這種“破壞性事件”卻屢屢見諸于報端。除了批評“熊孩子”以及再一次大聲呼吁民眾提高素質外,我們究竟還能做些什么?
規則意識,是國人目前普遍缺乏的一個行為準則。當“陽春白雪”的文博場館、藝術展覽突然來到面前,不少人往往有渴望親近藝術的沖動,卻沒有親近藝術的素養。在一些人看來,逛文博館和逛菜市場并沒啥區別,翻翻揀揀,也就再正常不過了。批評民眾缺乏藝術素養,自然是最正確、也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只有批評,恐怕無益于民眾素質的提升。
所以,文博場所或是各類展館,恐怕要先學著幫觀眾“立規矩”。在打開門的同時,安保、志愿者、講解員等人員配備應盡早到位,哪些東西不能碰、什么地方不能用閃光燈、看不懂時怎么辦、參觀時不能大聲喧嘩……都要有人一一教導、糾正,也許很瑣碎,但對民眾來說,是一種文明習慣的養成過程。
展陳模式也可以做適當調整。譬如在常規展廳之外,是否可以增設“互動區”。讓孩子,甚至是一些成年人,可以在“動手”中和藝術來一次他們更能接受的“親密接觸”。親近藝術,知易行難。文博場館打開門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有些懵懂甚至略顯莽撞的觀眾真正讀懂藝術,從“看客”變身“知音”,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