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博動態
          打開庫房,博物館會很難?——博物館庫房開放難觀察
          發布時間:2016-12-28瀏覽量:3857

          “同學們,我們現在去體驗這個博物館的地下‘庫房’。”12月15日,暨南大學考古文博社團來到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參觀。漢陽陵外藏坑采用中空鍍膜電加熱玻璃將整個遺址保護起來,觀眾行走在四面玻璃的連廊中,可以近距離觀賞大批量的出土文物,這也是遺址類博物館的天然優勢。
          而陳列式博物館則無此天賦,向來以館藏豐富著稱的陜西歷史博物館,38萬件(組)藏品中,同一時間卻只有3000余件(組)能與公眾見面。
          開還是不開?這是個問題
          “中國歷史上最華美的時代都在這里了,如果不是改造成陳列廳,它們就永遠沉睡在文物庫房里了。”12月13日,作為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浙大歷史系的羅仲謙教授帶著同是研究歷史的妻子一起來陜西歷史博物館觀賞唐墓壁畫。
          與其他展廳不同,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墓壁畫展廳曾是一間文物庫房。進入展廳,要通過一個深入地下六七米的樓梯。盡管展廳內地下特有的悶濕氣息隨時撲面而來,但像羅教授這樣的專業觀眾每每到訪,總是細細品鑒,流連忘返。
          《中國文物報》曾刊文指出,對于普通公眾而言,博物館的庫房好似禁地。絕大多數公眾對博物館工作的印象是“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過一天”,覺得庫房保管員就是看門人,只要管好鑰匙便萬事大吉。因此,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館管理生態,了解庫房中文物保護工作的全貌,是很有必要的。
          據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博物館已達4692座,館藏文物數量達2318萬件(組),但總體展出率偏低,平均不足2.8%,最低的僅1.2%。而博物館庫房的有限開放向來只針對專業研究人員。
          “博物館不應局限于展品陳列,更應該成為歷史文化的傳播者,讓公眾走進文物庫房才能喚醒對歷史的敬畏。”在一場專業討論中,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的崔穎朗聲對同學們說。
          對于很多專業人士而言,在有限的展出品之外,如果能夠走入博物館庫房,就如同在博物館的寶藏中探秘,無疑能讓人們管中窺豹,分享到更多文物的保管、儲存、修復等豐富內容,使博物館更好地完成文化傳承。
          空間有限,博物館“大咖”也無奈
          “漢陽陵遺址本身有中空結構,便于在其中建筑工事。”在漢陽陵景區工作的李曼麗看來,建筑地下博物館是件“水到渠成”的事。事實上,這種設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進地下,看到的是真實的歷史,氣象萬千讓人震撼。”暨南大學的同學們在參觀后不住感慨。
          但漢陽陵博物館開館十年來,陜西省內再也沒有一家博物館能夠做出如此大規模的嘗試。究其原因,空間的局限是首要障礙。漢陽陵的場館建設在設計上模糊了文物展廳和文物庫房的界限,利用帝陵外藏坑的巨大空間,將文庫保存和文物陳列同時展現,像是一座“沒有庫房的博物館”。而對于陳列式博物館來說,則不具備這樣的先天條件。
          “文物在庫房中的保存方式就好比超市的貨架,什么都有,但是要與公眾見面這點空間肯定是不夠的。”省文物局專家說的“超市”是指庫房中文物保存多采用抽屜柜,文物擺放密集度高、綜合性強。
          一旦要將庫房開放,就需要將同類文物以專題形式呈現。空間拓展成為庫房開放的必要條件,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將迫使很多博物館望而卻步。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石刻造像,搬運挪動都需要騰挪空間。除此之外,僅就數十萬計的文物清點整理,就得花上好一陣子。
          這個困境不是陜西獨有。2014年5月,南京博物院開放核心庫房與公眾“零距離接觸”。這次“試水”曾引發媒體一片褒揚,但互聯網數據顯示,兩年多來僅有江浙、兩廣地區個別小型博物館零星跟隨。
          這其中,場地、展柜、基建等硬件設施方面的障礙成為很重要的制約因素。即便是像陜西歷史博物館這樣的業界“大咖”,場地的局限,也使得庫房開放變得困難重重,“更遑論一些縣級博物館多以文廟為主,土木結構的防火防盜功能太差不說,空間上的擴展根本無從談及。”這位省文物局專家解釋稱。
          文物珍貴,開放成本高
          獨辟蹊徑的漢陽陵博物館能為遺址類博物館提供多少成功的借鑒尚未可知,陳列式博物館文物庫房開放的最大難度,是對庫藏文物的搬運和整理。如果文物庫房開放,文物陳列、清理修復、環境監測都將遭遇更多挑戰。“保存在惰性氣體中的文物一進一出都需要重新清理,無形中增加了很大的技術成本。”相關專家如是說。
          除了技術難度,文物本身的脆弱性,也使得庫房開放必須審慎處之。“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庫存的有機文物并不適宜長時間的展示,需要盡可能穩定的溫度、濕度和保持無菌的狀態,這部分庫房不適合在短期內向公眾開放。”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宋硯說。
          這個難題在漢陽陵博物館也曾出現。“最初觀眾可以透過玻璃看到文保現場,但是為了保護文物這里的溫度和濕度都要保持恒定,還要保持無菌,因此后來又重新開辟了專門的修復、保護場所,將技術人員撤出。”李曼麗說。
          專家還指出,在陜西開放博物館文物庫房并無必要。“嚴格來說,沒有法律條文明確規定應該向公眾開放,而且大部分博物館客流量都無法飽和,進一步開放庫房還需要增加專業的技術人才,人力成本太高。”
          據了解,陜西省免費開放的48家博物館中,除陜西歷史博物館外,九成以上的博物館以承接高校、企事業單位的各類教育活動為主,剝離這部分客流后幾乎無人問津。盡管館藏文物豐富,但庫房開放的設想在眾多博物館“飽受冷落”的處境中顯出了現實的尷尬。
          庫房開放,還需提升觀眾素養
          12月18日,時值周末,陜西歷史博物館青銅展廳內,幾個孩子在追逐嬉戲。安全巡查員呼梅發現后,急忙走過去制止。“我們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不斷提醒觀眾,不要開閃光燈、不要拍打文物保護柜、不要觸摸文物。”呼梅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各類觀眾的不文明舉動。
          陜西歷史博物館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進門的第一個青銅展廳總是因為人多氣味有些不好聞。讓博物館的青年志愿者覺得無奈的是,夏天時,很多人進博物館僅僅是為了納涼。展廳參觀尚且讓人憂心忡忡,倘若庫房開放,觀眾文物素養不足也是一大難題。
          而要破解這個瓶頸,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認為,要從游客遴選上下功夫,通過設置專業的文物保護問題嚴格篩選觀眾,有選擇的實現游客進入庫房。
          宋硯則認為完全可以從制度上來杜絕,實行預約參觀,配備專門的講解員定點參觀,參觀后組織進行技術人員清點整理;文物的選擇上要謹慎為之,還要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引導游客理性參觀。更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培育愛護文物的氛圍,提升公眾素質。
          更多的嘗試已經在展開。“比如今年故宮就建立了專門的文物醫院,以前在西三所修復游客不能參觀,現在就可以。”宋硯說。通過設置全透明或半透明的文物修復工作室,讓觀眾了解庫房文物的修復過程,也是走進庫房的一種形式,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觀眾素養不高帶給文物的傷害。
          盡管目前條件還不具備,但陜西歷史博物館已經在探索庫房改造的工作。館長強躍預計,未來或將設立一周一到兩次“庫房開放日”,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此外,省文物局的專家也建議省內博物館加快更新文物展現的周期,避免一個展品長期在展線上。
          博物館探索適度“開放”庫房,讓部分條件達到的庫房變身為“倉庫展廳”,使萬千氣象不再被“雪藏”,才能不斷提升博物館的服務和教育功能。“公眾對我們的文化遺產有知情權,我們應該努力去推動實現。”宋硯說。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