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海洋博物館眾多的珍貴藏品中,《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全圖》因其重要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繪制內容,引起相關學者高度關注。查閱相關文獻及收藏記錄,該圖存世僅見,彌足珍貴,是研究清代海防的重要資料。
《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全圖》繪制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福建總衙監制而成。軸卷總長1200厘米,圖作長874厘米、寬44.5厘米。全圖為一字展開式,起于南部沙馬磯頭山,終于北部雞籠山旗桿石,共繪有兵營15處,汛者15處,塘者3處,大小島嶼17座。由南至北繪制了鳳山縣、赤嵌城、臺灣縣、諸羅縣、淡水城、雞籠城。內標有巡檢衙、演武廳、城池、碉堡、軍隊駐地設施,媽祖宮、城隍廟、關帝廟、社稷壇等也都作了詳細記錄。全圖為山水畫形式,有山、有水,山石層次分明,顯現出山石之堅硬雄峻,美麗壯觀。山上有樹,高低起伏,景致極特。水波整齊鱗鱗,水中不時有船行駛。它既是地圖,又是國畫,繪制精準,山水形勝美觀,所以,它不但是一幅重要的軍事布防圖,也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其歷史價值遠遠超過它的藝術價值,是一件重要的有關清代臺灣的軍事布防和歷史資料,充分證明我國對臺灣地區享有政治和軍事主權。
《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全圖》,也是一幅反映臺灣乃至整個近代中國百年屈辱史的見證圖。圖上所繪臺灣布防處處嚴密,卻因落后的軍事及腐朽的統治,難敵被侵占割讓的命運。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將臺灣等領土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才回到祖國的懷抱。五十年的日據時代,臺灣人民從未放棄過抵抗,一首《七子之歌》唱出的何止是澳門人民的心聲,也有臺灣人民企盼回歸、遙望王師的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