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是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文化欣賞的公共機構,要想讓它完成重要的教育教化、文化傳播責任,不妨多一些創新意識: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群眾“樂”起來;創新傳播和推介方式,讓文物展覽“活”起來;注重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讓商業效應“火”起來。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群眾“樂”起來。 《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按照一定標準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因此,作為文化集散地的博物館,要認真研究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方式:做好“以物至上”的文物的收集典藏,也要充分滿足參觀者的實際需要、文化需要;注重等客上門,也要學會“送文化上門”,將新穎活潑的文化展覽送到基層;做好傳統展覽,也要多一些精準化、專題化展覽。還要通過微笑服務、無障礙服務等優質服務,滿足不同公眾的多元化的文化需要,提升博物館的厚重而溫和的文化形象,給公眾帶來更多精神愉悅。
創新傳播和推介方式,讓文物展覽“活”起來。“互聯網+”已經深入人心,博物館可以創新傳播方式:做好線下服務,注重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做好傳統展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傳播能力。注重通過App方式、二維碼掃描、網上博物館、語音編碼查詢、虛擬展廳等,讓傳播方式時尚、新穎、動感起來。
“讓躺著的歷史‘活’起來,讓深奧的科學‘動’起來”,給社會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帶來煥然一新的文化沖擊。整體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
注重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讓商業效應“火”起來。博物館的文化不僅體現在實物方面,更體現在精神和價值方面,因此,博物館還應該注重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多挖掘和開發富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品位的文創產品,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多通過“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產品”等,讓公文包、小飾物、小商品、文件夾、手機套、便簽盒等生活用品,都能和博物館原生文物的符號意義、精神趣味、人文特色有效對接,“把博物館帶回家”,讓更多人過上“有文化意義的生活”,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
因此,博物館要通過創新,“創”出文化活力,“創”出積極擔當,為文明發展、文化滋潤,發揮重要的影響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