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來后,尤其又處在旅游旺季,很多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在迎來大批參觀者的同時,也成了一些人休閑乘涼的地方。近日,有媒體記者走訪位于北京的兩家博物館,發現在一樓寬敞的大廳里,確實坐著不少人,他們或低頭玩手機,或與同伴閑聊、吃東西。其中也有些人脫下鞋子“解放雙腳”,“如入無人之境”。
炎炎夏日,有涼意的地方都容易吸引人。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既能夠學知識,又順帶納涼,不僅是游客,也成了不少市民的選擇,這不意外。博物館的本質功能中當然不包括給市民提供納涼,大量的歇涼人群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館方的服務壓力。可只要這些行為未影響到博物館的正常運行,其實大可不必排斥。一如前些年一些城市興起的到地鐵站納涼的風潮,一開始也引發爭議,但現在經過“磨合”,已逐步被人們接納。
現代博物館,不僅僅是提供一系列展品,更是向市民提供一種較好的文化參觀體驗。而休閑需求,或許本身就是這種體驗當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不少人懷著一半參觀、一半納涼的目的進來,說明博物館這一過去被視作“陽春白雪”式的文化場所與人們的心理距離在拉近。這對于普及博物館文化,培育社會的參觀習慣,未嘗不是好事。
一些游客席地而坐,甚至脫鞋、吃東西,與博物館的整體環境,確有反差。但也要看到,一方面,所謂的蹭涼一族,只是坐在一樓大廳,而并沒有進入展區,嚴格來說,除了觀感上有些不適,并沒有對博物館的正常展覽、游客觀賞造成實質性打擾;另一方面,我們似乎受制于一種習慣性的認知,認為博物館就應該體現“歷史的嚴肅感”,甚至是有“歷史常識”的人才能進入的,不應該成為一個“熱鬧”的場所。但若將博物館視為公共教育資源的一部分,這種看法乃至做法,顯然不符合一個社會對于博物館的期待,也不利于博物館應有的社會功能釋放。就此來說,只要不影響正常的參觀秩序,一些游客稍微“放松點”,不突破文明底線,館方完全可以多一點引導和包容。
事實上,博物館納涼現象有著明顯的特定時間背景,而非常態化存在。一是夏天氣溫較高;二是暑期孩子較多。從人性化服務的角度,館方與其一味排斥這種現象,不如從加強針對性服務入手來加以引導。比如,一些博物館的參觀時間長,游客難免會有休息的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座椅和休息區,便可減少一些不文明的休息行為。而根據暑假孩子較多的情形,可設置一些互動項目,既讓孩子增長知識,又合理規范他們的行為。
博物館從過去的專業人士“專用”到現在免費向大眾開放,關鍵一點便是向社會服務性的文化機構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公眾的文明參展素養需要培育,博物館本身的功能也應該作出延展,以更好對接大眾化需求。那么,在相關服務的提供上,也就有必要進一步依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加以修正和完善。
在此,不妨重溫《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對于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換言之,博物館首先是一個“服務的”“開放的”機構。當然,還是要呼吁每位市民和游客都能夠文明觀展。如此,參觀者素養與博物館服務共同提升,才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