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了解到,今年4月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完成了河北雄安新區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考古調查工作,共發現和確認各類文化遺存79處,其中新發現44處,并科學地進行分類分級,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依據。
據介紹,2018年重點工作是雄安新區2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進一步文物勘察,并將同時開展部分遺址的考古發掘或試掘。南陽遺址考古工作將繼續推進,繼續調查勘探,并適度開展考古發掘,尋求探索南陽城址完整的功能布局。雄安新區另一處重要國保單位新石器時代任丘三各莊遺址考古工作也將有序展開,以上各項工作計劃編制已初步完成。
現場
南陽遺址發掘現場已搭建文物防護棚
今天上午9時許,《法制晚報》記者一行來到了容城縣晾馬臺鎮南陽村村南700米處南陽遺址發掘現場。
記者看到,發掘現場搭建了一個文物防護棚,長46米,寬10米。棚子下面是一個南陽遺址城墻基槽剖面探溝,該遺址南墻橫斷面南北寬22米,殘留的夯土到基槽底面深1.45米。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張曉崢介紹,之所以搭建防護棚是因為怕下雨、刮風或者陽光直射對發掘現場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據他介紹,現場發掘從7月份開始,截止到現在基本完成野外發掘工作。
記者在現場看到, 工作人員在解剖城墻基層時不斷發現的一些繩紋殘磚、燒結窯壁塊和陶片。
“接下來要把這些繩紋殘磚、燒結窯壁塊帶回工作站,進行數字的統計和分類。”張曉崢告訴記者,10多個工作站的工作人員每天工作8小時,在現場進行城墻基槽解剖工作,主要看基槽剖面形狀、夯層構筑方式和基槽大致年代,“目前來看該遺址下限年代為漢代。”
共調查文物遺存79處
中期發展區之外文物調查年底前完成
記者從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了解到,雄安新區設立后,按照省文物局安排,該研究所迅速組織專業人員編制了雄安新區文物調查工作計劃,國家文物局迅速批復同意。6月25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國家博物館考古部等單位業務人員組成聯合考古隊正式開始對雄安新區文物調查工作,到7月15日已經按計劃完成了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的文物調查和起步區100平方公里的文物遺存初步勘探核查。
此次共調查文物遺存79處,其中,新發現古遺址44處,復查文物點35處。“目前正集中力量編制《雄安新區中期發展區文物保護專題報告》,并于8月15日前提交審核。”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總領隊毛保中說,中期發展區之外雄安新區文物調查工作,按計劃將于收秋之后全面鋪開,年底前完成。
南陽遺址考古發現18平方公里遺址群
毛保中告訴記者,南陽遺址是雄安新區僅有的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非常重要的戰漢時期遺存,有學者認為可能曾經是燕國的都城。
雄安新區設立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第一時間組織編制了南陽遺址2017年考古工作計劃,并迅速得到了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
目前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獲得了重要發現,確定南陽遺址東南、西南角城垣、南城垣和西部大型夯土區和陶業作坊區,南城垣長700余米;新發現南陽遺址周邊10處同時期文化遺存,形成以南陽遺址為中心、面積約18平方公里的東周、漢代遺址群,為確定南陽遺址性質和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資料。
記者查詢發現,南陽遺址是春秋戰國時期遺址,位于容城縣城東 14 公里的南陽村村南 200米處,遺址的東、南、西三面有故河道,即“南河”、“后河”、“東河”、“西河子”,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遺址呈長方形 , 東西長 800 米 , 南北寬 700 米 , 面積 56 萬平方米。
目前,遺址保存狀況基本完好。1981年春,容城縣文化局在晾馬臺鄉進行考古調查的過程中,在南陽村村南發現了一處古代遺址。當時征集清理出銅器、陶器、骨器等文化遺物40多件,其中的幾件還刻有銘文和陶文。1984年出土的春秋時期錢幣“尖首刀”,為該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充分依據。后經分析鑒定,確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
由于南陽遺址尚未經考古發掘,因此還無法確定文化層堆積的詳細情況。南陽遺址附近近20年來先后出土了“西宮”銅壺、“左征”銅壺蓋、“燕王職”銅戈、“燕侯載”銅戈等一些重要的文物。這些器物都顯示出了燕國制器的風格,其地理位置也與史書中所記載的燕國都城“臨易”相近,因此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南陽遺址于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任丘三各莊遺址考古將有序展開
毛保中同時還表示,2018年重點工作將是雄安新區2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進一步文物勘察,并將同時開展部分遺址的考古發掘或試掘,一方面最大限度服務于雄安新區建設,另一方面也為日后的雄安地區考古學課題研究積累考古資料。
“南陽遺址考古工作將繼續推進,繼續調查勘探,并適度開展考古發掘,尋求探索南陽城址完整的功能布局,如墓葬區、手工業區、核心建筑區、城垣范圍等。”毛保中說,雄安新區另一處重要國保單位新石器時代任丘三各莊遺址考古工作也將有序展開,以上各項工作計劃編制已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