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博物館衍生產業可謂風生水起,然而,在國內多方參與探索的過程中,以實物產品為主的博物館衍生品開發表現出一定局限性,于是,很多社會機構開始嘗試與博物館合作,進行“內容產品”的開發。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博物館展覽跨界音樂會等新的產品形式出現,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
◆世界十大博物館如何走近“十萬中國少年”
剛過去的這個暑假,一檔名為《十萬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館》的網絡教育直播節目,吸引了超過21.3萬用戶訂閱。法國奧賽博物館、意大利烏菲茲博物館、美國華盛頓航空航天博物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德國歷史博物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俄羅斯埃米爾塔什博物館、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都參與了這場直播。這次活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將世界十大博物館的資源結合在一起做網絡直播,也是第一次以青少年的角度介紹這些博物館。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凡·高的《自畫像》、第一架有動力飛機“飛行者一號”……觀眾只要支付19.9元人民幣的“門票”,從8月19日開始連續10天,就能通過鏡頭欣賞這些藝術珍品和重要歷史文物,還能了解文物背景和相關歷史知識。節目雖是以青少年為受眾群制作的,但是也吸引了大量成年觀眾。
該項目總負責人丁書萍介紹,因為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鑒,所以創意一出,大家心里對其可行性是懷著質疑的。一開始,團隊只有4個人,從立項到播出僅僅有兩個多月時間,到最后,整個團隊也不到50人。我們用眾籌的方式來推廣項目,想著如果項目不能順利實施就退款。可是,大家參與活動的熱情出乎想象,從6月6日眾籌發起,一個月的時間就聚集了10萬用戶。
這次活動有兩個難點,一是拿到博物館的授權,二是拍攝效果的質量把控。博物館授權要比團隊想象得順利。博物館對以教育為目的的拍攝非常支持,所以大多博物館都非常順利地給予拍攝授權,只有在聯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時遇到了困難。由于大都會博物館遲遲不給回復,為了爭取制作時間和保證節目質量,我們不得不將其更換為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團隊聽取用戶的建議,將博物館的鏡頭由直播改為錄播。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時差,很多博物館的開放時間,中國觀眾并不方便觀看;二是光線和人流,可能會導致直播拍攝展品的效果很差。所以,最后呈現的節目,是錄播博物館素材加專家講解的直播結合。
這次活動對主播的遴選也十分嚴格,報名并提交講解短視頻的人數超過200名,最后只選出了6名主播。每一期主播,都是活躍在當地的海外華人,他們有著專業的知識結構且熱愛藝術。比如日本站的主播,人稱“月亮媽媽”,旅日生活25年,是日本資深翻譯導游,曾在中國與日方的WTO談判過程中擔任日語翻譯;德國站主播小馬哥是柏林中文導游協會會長。在制作過程中,因為光線、環境、收音、鏡頭等問題,博物館視頻素材沒有達到要求,主播經常要翻拍多次。整個團隊都想把最好的節目帶給中國的小觀眾。
◆博物館衍生產業回歸“內容產品”
前兩年,國內的博物館衍生產業主要集中在實體產品的研發之上,近一段時間,更多的產品模式正在試水,博物館衍生產業正逐漸向“內容產品”回歸。
8月26日晚,上海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百物之聲──上海博物館親子音樂會”。來自150個親子家庭的300位聽眾參與了這項活動。擔綱此次演出演奏的是來自上海音樂廳的“銅樂工坊”樂團,從其銅管樂器中流淌出來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權力的游戲》《加勒比海盜》等影視名曲,向當晚的參與者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配合今夏的熱點展覽“大英百物展”舉辦的這場親子音樂會,加入了現場對文物知識及背后歷史、文化和藝術等知識的解說,讓文物與音樂得到有趣、有料、有機的結合,使觀眾得到多重體驗。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說:“這次音樂會將是我們親子平臺演出的開始,今后的演出系列將會結合詩歌、音樂、戲曲、講演、舞蹈等更多形式和我們館的展覽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合,使我們博物館變成鮮活的、多維的、多元化的,能觸發新的創意的平臺。”
天津市博物館研究員陳克表示:博物館的文化資源是不能夠面對市場的,文化產品可以,博物館要與社會各界合作,努力把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品。之前,博物館搞文化活動,比如百年前的1918年天津博物院成立大會,就是一場文化活動,有戲曲、武術表演等,還有不少音樂會也在博物館或古跡舉行,但是這些文化活動與博物館館藏資源本身沒有銜接。如今,很多博物館開始嘗試跨界,演出能夠配合展出進行,這是將文化活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需要進行深層的研究策劃。如果這樣的產品能夠形成品牌,那無疑能夠對博物館的工作起到助推作用。《十萬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館》和《國家寶藏》的模式也讓我們意識到,博物館要有世界眼光,互相搭臺、組團宣傳,也是能夠助力我國博物館資源走出國門的良策。
◆“互聯網+”拓展博物館服務范圍
在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一所學校的孩子們,也通過網絡觀看了《十萬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館》直播,他們留言說: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我們看到了凡·高的小屋、莫奈的睡蓮、雷諾阿的秋千,那真是奇妙的體驗!
2017年7月末,《十萬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館》的制作方芝麻學社將直播的免費觀看權,送給了177名來自江西、云南、湖南等地鄉村老師和他們所在的學校。讓這些學校的孩子通過一場場博物館漫游,跨越地域鴻溝,看到世界的美好。這一活動也吸引了外媒的注意,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稱:教育專家說,這個項目突顯了網上直播技術可能會幫助中國改善遠程教育的能力。
有時間沒錢,有錢沒時間,沒時間沒錢,常常成為國人走進博物館的阻礙。今年暑期,一條“是什么阻礙了美術課走進博物館”的報道,也引發了多方對博物館與教育結合的討論。在國外,學校和家庭經常組織青少年參觀博物館。在國內,這種意識在提高,但是由于地域、經濟的原因,很多人還是無緣真正走入博物館。
陳克坦言,這些年網上虛擬博物館確實一定程度地彌補了人們無法親臨博物館的缺憾。不過,這方面的基礎工作還相當不完善,社會對博物館的要求和博物館本身還有一定的差距。這次《十萬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館》能夠吸引那么多觀眾,充分說明了這一領域有很大市場。2016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深圳召開,發布了《關于博物館和藏品的深圳宣言》,該宣言號召所有直接或間接參與文化、遺產和博物館活動的博物館、國家機關、國際組織、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私人機構以及個人積極響應,共同參與博物館及其藏品和運營模式的多樣化。如今,社會多方面都在助力博物館外延的伸展,類似“十萬少年”活動相信會越來越多,并將博物館的服務范圍拓展得更廣。
芝麻學社創始人之一陳世欣介紹:中國的藝術教育需要和國際打通,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全世界的好的博物館資源,通過我們的組織,以一種更為科學、成體系的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此外,我們以青少年的角度,去選擇展品、設計解說詞,希望孩子們不單能夠了解相關知識,還能夠掌握學習方法──利用全世界的資源來解決問題。現在,如哈佛、耶魯等知名學校都開設了網絡公開課,很多知名博物館也有網絡虛擬博物館,可以說通過網絡,我們的教育資源鴻溝在彌合,但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有這個意識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