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上午,以實踐教學為主題,我校100余名大學生在孫豐鑫老師和鞠宏一老師的分別帶領下,來到博物館開展社會大課堂參觀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教學”的目的是結合課堂德育美育等相關教育內容,為了讓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把課堂內容引進博物館、紀念館,開展大學生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為青年學子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德育與美育融合的行動研究。
同學們在博物館內仔細閱讀展覽內容,認真聆聽了講解員介紹,在雷鋒紀念館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在傳統文物館里欣賞了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體驗到祖國的悠久文化歷史。在書畫館學生們欣賞了筆精墨妙的字畫,感受到文化藝術所帶來的魅力。此時學生們在博物館這所社會大課堂里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大膽想象,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體會到了教育的樂趣。把課堂引進博物館課堂是教學的延展與深入,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教學形式,更是社會領域教育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實踐!它豐富了學校師生的業余生活和課外知識,提高了學生們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了社會大課堂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并借此契機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文明素養,弘揚了祖國的傳統文化。
我館對兩位老師把課堂引進博物館的活動方式,對充分利用優質社會教育資源,有效落實新課程教育教學計劃,擴寬延展課堂教育的方式方法,極為贊賞并予以配合,我館認為大學教育的根本是基礎是知識的灌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專業知識教育,需要持續不斷地更新,需要慢慢積累。除了專業學習外,對大學生開展生活教育、情商教育,人文藝術教育、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人文藝術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生活觀,甚至更為重要。僅僅依據學生們在某一技能上的階段成果,還不能稱其為全部的素質教育。而優秀素質的體現更應該是精神上的,心靈上的。對世界的尊重,對社會的責任,對生活的欣賞……用一句話來說深厚的人文素養才是現代文明人應有的素質。這也正是我校的育人目標。而博物館就是人文教育最好的課堂。因此,在社會大課堂資源開發過程中,選擇了博物館作為載體是一項很好的選擇。博物館是人類智慧的集合,它的專業性、直觀性是教科書,是課堂教育所無法呈現的。通過這種方式使大學生們對更廣闊的知識天地有所涉獵,也有助于實現師生緊密互動緩解緊張而松懈的師生關系,更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知識積淀與人文素養。未來公民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更需要廣博的視野,靈動的創新精神,豐富的實踐能力,多元的人文情懷,善于合作、陽光自信的品格行為以及可持續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育要向深層次發展,絕不是停留在學校中,課本上的教育,它需要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學習形式作支撐。社會大課堂因此,走進社會大課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勢在必行。
我們希望更多的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領下,來到第二課堂活動基地,利用好背景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促進教育的進步、學校的建設、教師的提升,為學生的發展搭設更寬廣的平臺。此次活動,使我們看到了新的挑戰:如何進一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如何讓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成為學生學習的陣營,吸引更多的同學走進博物館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是2013年博物館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
2012年11月13日
孫豐鑫老師和班級同學合影
鞠宏一老師和班級學生在博物館下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