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多數高校博物館的 “高高在上”,青島黃海學院打造出了一個頗為“接地氣”的古硯博物館,不僅向學生展示出館藏的百余方從西漢至明清時期的珍貴古硯,還據此開設了“第二課堂”,組建“智造社”手把手教學生雕刻硯臺。前不久傳出好消息,“智造社”的首期社員陳光因為手工精湛,被黃島區一家文化企業以10萬元年薪“搶聘”。
勤工儉學與古硯“結緣”
陳光是青島黃海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2012級的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他對古硯和雕刻一竅不通。2014年夏天,陳光到古硯博物館勤工儉學,才發現自己對于石器雕刻居然有著超乎尋常的喜愛。
當時,博物館館長范國華正試圖尋找喜愛雕刻的弟子,他經常拿著自己的雕刻作品給身邊的學生、老師甚至保安觀賞,給他們普及雕刻常識。范國華發現,許多人一時興起把玩片刻,卻并不怎么放在心上,而陳光卻是真心喜歡。有一次,陳光在玩賞范國華雕的一塊龜印,范國華故意逗他:“要是50元賣給你,你要不?”“要,我要!”“那我教你雕好不好?”“好!”范國華笑了,拿來自己收藏的刻刀和石料,手把手地指導陳光,“雕硯臺的石頭比較硬,而雕印章的石質比較軟,初學者就從雕印章入手吧。”
首個作品意外賣了800元
古硯博物館里的硯臺既有各個時代的形制演變,也展現出不同的別致造型,寶瓶型石硯、鵝腹式石硯、海螺型淄石硯……讓陳光愛不釋手。他從雕刻印章入門,先選擇較軟的壽山石,之后慢慢過渡到硯石雕刻,越來越有模有樣。范國華干脆讓陳光帶頭,招募有同樣興趣的同學組成了“智造社”,并邀請國內制硯名家吳玉民、蔡云娣等人前來授課。在毗鄰博物館展廳十幾平方米的尚智工坊里,陳光和智造社的同學們照著古硯文物臨摹圖樣、選料起形、精雕細刻,忙得不亦樂乎。
有一次,陳光臨摹制作一方清代的“海天明月硯”,周日一早6點就鉆進了尚智工坊,一直忙到晚上9點,直起腰的時候覺得渾身酸痛,才意識到自己一天都沒吃飯。這方硯臺終于完成了,他去昌樂路文化街打算給寶貝作品配個盒子,卻被人家拉著“勸賣”。當時,陳光舍不得,連價也沒詢就回到了學校。之后,這個作品被擺在古硯博物館向社會展出,再次有人提出購買。陳光想,總守著以前的得意之作,便不會有新的好作品產出,干脆賣了吧,自己才學了半年,以后還會有更多好作品的。沒想到,這方硯臺居然賣了800元。
企業開出10萬年薪招攬
今年9月,陳光升入大四,在別的同學開始焦頭爛額找工作的時候,專業課已經很少的他卻可以靜心在尚智工坊里待著,優哉游哉地雕刻石硯。原來,位于黃島區達尼文化產業園的青島德硯堂制硯有限公司早就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給出了年薪10萬的招聘條件。
據了解,德硯堂是由蘇州國家研究員級工藝大師蔡云娣和兩位弟子共同出資創辦的,是一家賞石藝術加工企業,主打硯臺定制。該企業今年上半年曾到黃海學院的古硯博物館參觀,一下子就看中了陳光的參展作品。
一個偶然培養起來的業余愛好,竟然會成為自己謀生的看家本領,陳光在驚喜之余也很快調整了心態:“手工制硯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注重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果我的經歷能吸引更多的學弟學妹走進博物館,就更有價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