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制服,綠色的郵包,綠色的自行車伴隨著清脆的鈴聲,這一幅綠色的畫面,是許多中國人久運而溫暖的記憶,它屬于上世紀一個特殊的時代,而一封家書,有濃濃的思念,也許還有殷殷的囑托。但在當下這樣一個電子時代里,還有誰愿意靜下心來,在書桌前鋪開稿紙,提筆寫上一封信,然后通過郵局寄給遠方的親友呢?
是的,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和電話等現代通訊工具這么發達,我們已很難再去提筆寫一封書信!記憶中的那一抹綠色,正漸行漸遠。

在生活在快節奏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懷念從前的那種慢時光。懷念那種提筆書寫的儀式感,以及閱讀書信的畫面感;懷念寫一封信、懷念看一次日出、懷念可以靜靜的看一本書。
有些感覺確實早已蕩然無存。而書信有那種那是電子設備無法體現的一種溫暖,信紙和字跡摸起來都似乎有溫度。
書信是可以保存下來的歷史記錄。讓我們先往遠處說,其實手寫書信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文字產生后漫長的文明史中,書信將自己的觸角從厚重的青銅時代一直延伸到瞬息萬變的電子時代,據考證,中國最早使用書信這種方式通信方式出現在商代,而湖北發現的睡虎地秦簡中的秦代士兵的家書,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書信的實物代表。古代文言信札中復雜的專用稱謂,眾多的敬語,嚴格的書寫格式等,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儀儀和倫理道德的明顯反映。其中有些很有文學和藝術價值,是留給后世的珍貴文化遺產,它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融入到人類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可供玩味和研究的信息,因此成為了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

手寫書信是蕰涵豐富的情感載體。“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在亂世和戰爭年代,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在離㪚的親人心中的分量是無法估計的。
手寫書信是信息傳遞與交流史上的重要工具。 狼煙四起,烽火連連,中國古代除了這些固定的信息傳遞方式外,書寫在木牘、竹簡、草紙等各種載體上的書信,不管是公牘的發展還是私牘的興起,以及中國歷朝不遺余力的進行道路建設,設立驛站,建立周密的郵驛制度,從周代到清末延續了三千多年,都說明了書信這一信息傳遞方式的重要性。

現在,書信這種溝通手段越來越小眾,甚至已退出歷史舞臺,書信的𠄘載也發生了巨變。但書信作為一種文化,依然被大眾傳𠄘著。
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為弘揚中國書信歷史,豐富校園文化及社會大眾生活,計劃在5月18日舉辦“文明之路-郵政文化展”通過文字、照片圖片、書信真品,共展出一百多件真品,同時還展出了古代代表性展品等,其中包含了迄今發現的我國古代最早的家書-睡虎地墓地出土的戰國未期木牘復制品,為博物館增添了歷史文化感。
放下手機,不妨聽從一下博物館的建議,坐下來寫一封家書吧!哪怕幾行字。
郵票方寸之間,蘊含了人文、地理等知識,承載了幾百年的歷史,那么就邀您來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來探尋小郵票里這些“大乾坤”吧!并請您放下手機,不防聽從一下博物館的建議,坐下來寫一封家書吧!哪怕幾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