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學術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成果
          論文 | “破”硯不破 (范國華)
          發布時間:2013-08-01瀏覽量:18782

          這是一方歙石硯臺,塊頭不大,刻工也一般。 它沒有獨特的紋飾,沒有獨特的形制,也沒有獨特的銘記等等,更是無法考證出其留有的閨閣芳蹤、名人偶跡、史事影痕。這些它都不沾邊,它真是太普通了,普通的你真找不出可取的地方,這真是一方沒有任何價值“破硯”!不光“普通”還“破”,它唯一讓人想起的,就是硯堂的中心穿了個不小的洞。

          但仔細觀察,破洞是是磨墨形成的凹陷太深,硯底太薄,在后世的輾轉流散中也許是被后人碰穿的。大體上可以看出這是一方古人磨穿硯堂的古硯,從硯臺材料性質,和磨損程度來看,或許是應該是窮書生所使之硯,反正是學子的。歷史上關于破硯的記載也有,如元代詩人薩都刺就有《破硯》詩:“巨璞何人鑿,磨穿偶至今” 黃滔《隱居》有詩云:“紗帽隱囊談舊事,斷琴枯硯識前朝。”

          這方常人眼里“破硯” 不是收藏各領域中都是常見的舊物殘缺的現象。它的“美”不同于那斷臂的維納斯之殘缺“美”,也不同于缺頭的唐代石雕菩薩之“美”,它根本沒有所謂的藝術魅力,不存在藝術上、工藝上的美感,也談不上經濟價值。但每當我看到它時,總有種感覺在牽引我,看到它時不忍離去,摸到它時久久不忍釋手,不知不覺不知道在那個時候又隱隱想到了它,以致產生許多聯想,我腦海中有一幅畫,一位古人在寒燈下夜讀時旁邊就放著這么一方將近磨穿了破硯,另外還有句不知出處的兩句唐詩“寒燈下硯枯,獨影寂欲雪”  說的不也是這種情境嗎?這種情境我很崇尚。過去窮書生是用不起好硯臺的,這一方磨盡了的硯臺不正是窮書生的精神寫照嗎?它能讓我們看出使用者的清貧,也可以看出使用者的努力。清貧往往對想有成就的人來說,是一種至高無尚的美。古往今來書生大多時很窮的,起碼在求學時,他們窮得沒有任何欲望,只剩下清潔的思想和文字,窮得心如止水又不動聲色,那是一種很高很美的境界,一般人是達不到的,在我眼里,那樣的人其實也是富有的人!像歐陽修在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更買不起筆墨紙硯,他的母親用蘆葦稈在地上寫寫畫畫,教他寫字。《宋史·歐陽修傳》是這樣寫他的:“家貧,致以荻畫地學書。”這個成語叫,畫荻教子。和孟母三遷并成教子佳話。窮是不是造就了歐陽修的成就!窮也可以營造另一種境界!那種古典的苦學精神,那種讀書人勤學苦讀孜孜求知的情境,難道不美嗎?!

          所以這方磨盡了古硯,在我們這里倒是具備了一種異樣的收藏價值,就因為它承載著那種古典的苦學精神。一方破硯也照樣體現著文化的傳承和歷史因緣,可以這么說,古硯上的每一道刻痕,都能映照出古人的情致。這需要你靜下心與硯面對面,用心端詳體味感悟,就仿佛與古人靜坐交流,久了,是能起思古之幽情的。

          每當駐目那些斑剝陸離的所謂破硯時,總會有一種因歷史嬗變、青山難擋的莫名感受,但無論你是否有這種感受,或者這樣那樣別樣的感受,它還是它,不會有絲毫的改變,需要改變的只有我們,還是請善待任何一方我們手中和身邊的古硯吧!無論他是如何“平” 、“破”、“殘”,要知道每一方古硯都著記載著滄桑,承載著歷史,那怕它再平!再破! 再殘!一旦它走進了歷史,都應該受到珍惜的!

          久久精品亚洲